· 3 min read

【書評】《喪屍》與《變形記》

A Decorative Image

你又有沒有想過一覺醒來自己變成一隻怪物,一隻昆蟲?

你還有意識,只是已經失去了人的說話能力或是人的任何活動能力。你,會怎樣?

你又期待周邊的人,如:家人、配偶、父母等如何看待及對你?

小肥波的最新著作《喪屍:大自然的異常動物》就是向讀者們介紹大自然中不同種類的「喪屍」。去定義「喪屍」,他採用了多角度去成為喪屍的方法,包括:改變行為、改變型態及與植物有關的喪屍等去整理有關題材,而題材的種類鋪排都是由微小的昆蟲,再進展到魚類、兩棲類,然後到鹿、浣熊,最後就是人類。這種遞進鋪排的方式令我覺得人類的世界實在渺小得很。在大自然的世界當中,為了生存,很多動物甚至昆蟲、真菌都可以不擇手段!當中很多的變化或是『喪失活動』出現都是因為人類對於環境及生態的破壞與改變所間接造成。小肥波亦為我們介紹了很多相關的物種及故事,而當中操控宿主的方法都大同小異:剝奪宿主的自我意識及自主權。

讀了這麼多個故事,我不禁想說到底本身宿主在這件事上又什麼感受或者反應了?就因為這個問題,我想起了捷克作家卡夫卡 (Kafka) 的著作《變形記 (The Metamorphosis) 》,因為這本書就是發生在這樣的場景設定下。

與小肥波呈現的動物王國故事有點不同,《變形記》故事主角因為為家庭忙碌付出,逐漸犧牲了自我,變成怪物。而家人卻一直視之為理所當然,到最後由於他變成怪物而開始覺得他很失禮,甚至開始想把他弄走!最後,在思索如何把他弄走時,他已經因為營養不良及身上爸爸造成的傷口併發症而死去。有趣是妹妹反應一路的變化,她一直以來是最照顧哥哥的,但在後期卻是她提出要把他除走。而父母一直不敢面對,到最後卻看著怪物的屍體異常不捨。變成怪物這件事本身沒有好壞,在乎是你如何看待變成怪物後的自己及衍生的事。正如,哲學裡所論說的存在主意本來也沒有好壞,存在這件事本來也沒有特別,其價值是他人加上去的。又正如,在書中說小強有機會可以透過自己掙扎不成為「喪強」。三文魚為了可以爭奪回到產卵地產卵而不怕成為「喪魚」這種搏盡的精神,實在讓人嘆為觀止!換個角度去想,動物這樣為自己目標奮搏得精神又何嘗不是與《變形記》中的「怪物」相類似?

《變形記》書後面有另外一個作家提供了另一個結局,結局說明怪物被埋葬後,慢慢變回人。 雖然,大自然界中的喪屍沒有這個能耐,但不得不讓人思考「喪屍」出現的緣起與因由。連同這個結局,背後的訊息很呼之欲出:我們必須找到自己生存的價值,不要把他人的價值完全變成自己的生存價值,不要讓自己不知不覺間變成怪物。不要讓自己不知不覺的失去自己的意識,被控制、被洗腦、被變身都一無所知。

謝謝小肥波及蜂鳥出版社贈書!

原刊於作者 Facebook 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