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min read

【書評】人口爆炸,點算?

A Decorative Image

據聯合國預測,到 2050 年全球人口將會升至 98 億,數字在本世紀末更會高達 112 億。人口爆炸代表了我們需要更多資源包括食物、食水、土地、藥物等養活所有人,連同氣候變化,這些當然是人類眼前的重要問題,但我們亦要問:地球為何會變得這樣擠擁?

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的歷史人口研究員 Paul Morland 新書 The Human Tide ,從 18 世紀各大洲的經濟發展、戰爭衝突與文化思想等,剖析過去 200 年來的人類出生、死亡與遷徙率,形成現今的人口分佈。

A Decorative Image

雖然這 200 年來曾出現兩次世界大戰,加上各國內戰與疫病,各地人口都曾經歷銳減期。然而,工業革命加快了整體經濟增長與科技發明,間接幫助了人類延年益壽;戰後,人對未來的憧憬(與實際重建需要)亦增加了生育率,這兩大因素都曾令人口不斷上升。

不過,近年多國生育率都持續下降,令家庭、社會都有結構性改變。就以中國作為例子,一孩政策 1979 隨著改革開放推行至 2015 年 10 月全面放棄,每個家庭的規模顯著縮小(也有經濟、文化誘因),更令內地男多女少,要傳宗接代相信隨後十數年是「爭崩頭」。但是,作者認為即使無一孩政策,中國也必然與鄰近地區一樣最終都會有節制地生育,生育率也會在國家發展黃金期後有所緩和,原因請自行看書,我就不必在這「書透」太多。

另外,我們不再怕早死,更怕老來無人照顧,而人口老化也造成大量社會問題,例如安老院床位不足、就業困難等等,香港、日本也正正面對這些困局,但無法完全解決。香港更有高官向拾荒婆婆講風涼說話,指她「可以搵勞工處協助就業」,到底要幾無同情心才可說出如此仆街的建議?

此書並無直接提出方案解決全球性人口老化問題,但我們可從歷史中窺探到其前因後果。書中列出的資料非常詳細,可是詳細得過份,同時因為 Morland 逐一展示各國 200 年來的轉變,未有真正整合所有數據,請在看本書時要有心理準備與無盡數據搏鬥,並自行疏理各國之間的人口變化如何影響全球數字——不少人類學或生物地理學家的書藉例如 Jared Diamond 的《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也有類似問題,只是 Diamond 說故事較為生動,蓋過這個根本性問題。

本書另一敗筆之處,是用上太多篇幅剖析歐洲尤其英國與德國人口變化。這不難理解,因為 Morland 在這兩個國家也有居留權;作為引子當然沒有問題,但比例上令一些人口變化頗多且在國際舞台上越來越重要的地國家如中國、印度與印尼,又或非洲等地著墨較少,甚為可惜。

作者 Facebook 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