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山月記》:春秋那些事兒
遇上《山月記》,是在台中的一本書店。
家在台中的作家劉克襄曾提及此店,說一本「可能是綠川河岸最具有風味的店面。它像隱隱發光的螢火,照亮了南台中一角。」這我後來才讀到,倒不是慕名而去,只是碰巧下起大雨又在附近,就跑去避雨兼消磨時間。
店子裝潢傢俱以木材為主,窗門透進天然光,混和泛黃的枱燈,感覺溫厚樸素。地方本來就小,還騰出空間放了兩張靠背椅和別的傢俱,因此書不多,但它也無意當 Shakespeare & Co. 那種藏書量壓倒性地多的珍奇櫃式書店,似乎是希望靠近家居,讓人在那裡邂逅一些安靜不張揚的書,如重遇家中舊物。
我在那裡的一個窈窕書架上遇上正面朝向我的《山月記》。因為是 2015 年 12 月的最新出版物所以得了好位置,硬皮精裝,一臉素白,書衣裁出一輪圓月,透露裡封上淡紅繩結的圖案。作者中島敦,是我沒聽說過的日本人,原來跟太宰治同代,三十三歲時初次有作品入圍芥川賞,但旋即因哮喘病去世,因此在日本以外不太為人認識。封底介紹說他「重塑中國古典」,拿歷史人物造文章,老實說題材並不十分吸引,可是一旦翻開書就不期然讀下去,一篇接一篇,直到讀完還沒反應過來。都是別人說過的故事,敘事沒有甚麼巧妙機關,文字亦淡靜無華,比如〈山月記〉這樣開首:「李徵,隴西人士,博學俊才。天寶末年以弱冠之年名登虎榜,旋即補任江南尉。然而個性狷介,自恃甚高,頗以甘處賤吏為不潔。不久辭官不做,歸臥故鄉虢略,絕交息游,潛心於詩作。」不過是陶淵明之類的的古代文人辭官歸隱故事,似乎人人耳熟能詳。
但是即便看過開頭,恐怕亦猜不出結尾。這則故事原收錄於唐《太平廣記》,原題為〈人虎傳〉,是主角李徵化作老虎的故事。中島敦出身漢學世家,舊學根柢深厚,小說多以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故事為題材,寫子路、李陵、紀昌都精彩,但更有趣的是他在二戰期間曾被派駐帛琉教授日語,所以《山月記》亦收錄了兩篇寫島國文化的作品,其中〈夫婦〉這愛情故事不僅浪漫又幽默,還異常生猛,跟書中其他筆調節制清淡的故事大異其趣。
說回〈山月記〉,十多頁的短篇,基本上沿用〈人虎傳〉的結構,先介紹李徵背景,交代他突然失蹤,接着跳到隔年的時空,改以李徵舊友、監察御史袁傪的行動推進情節,講述他某次出使時竟然在山林遇上已變成老虎的李徵。故友重逢,李道出變成老虎的經過,及後託付袁傪照顧妻兒、傳錄腹稿。中島敦的重述節奏亦與〈人虎傳〉相近,但是加入了一些關鍵細節,如李徵反覆思考自己由人變獸的命運,終於認定此事並非無端,猛獸就是他「自大的羞恥心」,他不過是變成了和內心一致的模樣。最關鍵的改動是〈山月記〉的李徵先託付袁傪為他抄錄散佚了的詩作,期望流傳後代,到二人快話別時才提到妻兒,最終自省道:「比起瀕臨飢寒的妻兒,卻更關心自己微不足道的詩業,正因為是這樣的男人,所以才會如此淪為獸身吧。」〈人虎傳〉無神無鬼,只有不可逆且不可解的命運,中島敦於是找到借題發揮的入口:人面對強橫無道的命運而苦苦思索、自我詰問,竭力向內挖掘,因此成虎後的李徵反倒比他還是人的時候更靠近真理,亦更懂得當一個人,其中不無諷刺,但基調到底是深沉的悲哀。
付過錢,步出一本書店時雨尚未停,這回我的口袋卻多了一些故事,厚重書頁壓縮了春秋、戰國、漢、唐、現代帛琉的時空,遙不可及,可是雨水撲落臉上的觸感大概總是相通,而彼時那些人的窘迫與掙扎,也跟此時的我們出乎意料地相近。
原文刋於蘋果日報 What we ar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