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角.他們 9】他們有背景 他們是香港人
攝:朝雲
[
一如我們在專題前言所寫:
](../../%E6%97%BA%E8%A7%92%E4%BB%96%E5%80%91/")
衝突過後,政府、政黨、各大團體蜂擁而上,紛紛就當晚旺角發生的事,表明「我們」的立場。特首梁振英在初二早上見記者,表明「我們不姑息任何團體或個人策劃、參與暴亂事件。…昨晚大家在電視畫面看得很清楚,這是一場暴亂。」有泛民政黨主席稱,由於當晚電視畫面非常恐怖,「我們強烈譴責……我們與這些人完全無關。」(【旺角.他們 1】前言:在論述巷戰中 理解他們的真相)
就連曾經高唱《真.香港地》的河國榮也說:「真香港人不會這樣。參與暴動的人個個都帶口罩來掩飾自己的身分,不會是好人。」
於是我們放下順時序重組事件的願望,而花數萬字篇幅,解答這個問題:如果他們不是真香港人,那他們是誰?
在旺角與警察互罵的市民,大多不是「滋事份子」,甚至連活躍社運人士都不算。更多人其實只是好像葉仲韻那樣,前來不過為逛夜市。比如說,你可以找到並肩而至的情侶;背色彩鮮艷潮流背囊的青年;四十歲前後的中年叔叔阿姨,還有掛手袋、穿短裙、黑絲襪的女生。…
「其實大家不過是食吓串燒,哪有甚麼訴求。」葉仲韻說。(【旺角.他們 3】觸發點 — 小事件如何釀成大衝突?)
我們開始發現,旺角的他們,原來不是甚麼假香港人,或者十惡不赦的壞蛋,他們是我們一分子,是你也是我。
警方咪手不斷用「暴徒」稱呼現場群眾;群眾知道,這定性背後不外乎是「有組織」、「收錢」、「外國勢力」等指控。於是,有人大聲回應警員:「係!我哋有背景!」
「我哋係香港人!」(【旺角.他們 6】他們曾以為,這是另一場大型抗爭的開端)
旺角衝突,是一宗偶發事件。它僅僅自發於我們這些群眾 — 一些當時憤怒之極的群眾。事發前,警民關係科警員與本民前黃台仰進行談判,群眾甚至予以制止。
「你俾佢講,俾佢講……」黃台仰與群眾相比,顯得相當冷靜。
「那你有沒有能力控制人群?」鍾 Sir 道。
還未待黃台仰回答,群眾已插口:「無!無!無!」(【旺角.他們 3】觸發點 — 小事件如何釀成大衝突?)
事件後來升溫至大型衝突,與警方策略失誤、濫用暴力,激怒民眾有很大關係。至於群眾一方,也並非王道之師。十數名受訪者中,不乏人承認當晚行動「無目標」者。如社運常客 Adrian 說:「如果因為反高鐵演變成掟磚,就會正面好多。抗爭會有個目標,而騷亂係怨氣累積之下嘅發洩。所以,今次都係發洩多過抗爭。」事實上,大規模的擲磚和縱火,與一些示威者「人做我又做」的心理連鎖效應,亦有很大關係,如有份擲磚的梓軒:「我唔會做第一個。但嗰晚好多人都跟住其他人一齊做。好似掟磚,人哋攞到埋嚟,你會跟住掟。….我覺得….唔多唔少是被人影響。」
當然,如果不是雨傘運動至今累積下來的民怨與燥動未解,就算是一點小火花,都不會釀成大衝突。
2014年,雨傘運動金鐘佔領區(資料圖片)
2014 年,79 日的佔領行動終以清場告終,「我要真普選」竟無寸進,令和平理性抗爭的空間日益收窄。一如當晚在場的 Kirby 指,「我覺得香港示威者是戇鳩的,太和理非非。坐喺度有撚用呀?…」就連原來信奉「和理非非」的 Jennifer,也有動搖。「有人對武力有潔癖,覺得一定係衰。但,係咪可以開放個討論呢?」
與此同時,於雨傘運動萌芽的「沒有大會,只有群眾」概念,亦促成今次旺角事件。正如有受訪者指,因為近一年來本土派抗爭現場已建立「唔可以阻人做嘢」的默契,因此即使認為示威者的行動趨向危險,也沒有出言相勸。就算有在場者勸籲,也往往會招致罵聲。
至於雨傘運動期間警察的暴力清場,與及之後的誣告、亂告、作偽證,加上七警、朱經緯打人,有片為證卻逍遙法外,則無疑播下民眾對警察的仇恨種子。一如受訪者 Nicky,對復仇之心直認不諱。
「我真的好憎警察,毋須多講。我相信就算當晚無打人的(示威者),都好憎警察,在這個年代。」
攝:朝雲
擲警察,打警察,如今在許多人眼中已是理所當然。更激進的一群年輕人,甚至已有犧牲自己(任何意義上)以扭轉香港命運的覺悟。讓我們觸目驚心的,正是 Kirby 在訪談中不斷反覆說的:為了香港,她不怕死。
而香港廣大市民,經歷過佔領運動後,似乎比許多高官政黨,更了解和體諒他們。當示威者被標籤為「他們」,甚或社會上不正常的毒瘤,民調數字卻反駁了這種觀點。政黨新思維調查顯示,高達 42.9% 受訪者對衝突表示「體諒但不贊成」,較 45.1% 受訪者持「譴責」態度僅差一點。「認同」示威者的受訪人士也有 12%。新界東補選,本民前梁天琦獲 6.6 萬票,更是清楚地反映不少香港市民認同「他們」。那是「他們」即「我們」的宣言。
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會問:如果真有這麼多人認同旺角當晚示威,為何他們目睹警察開槍、群眾被毆,卻沒有像 928 發射催淚彈那天一樣,聚首旺角支持示威者?是因為開槍畫面不及催淚彈震撼?是因為示威者的攻擊同樣嚇怕民眾?是因為這是一場沒有目標的衝突?還是因為,絕大多數人只願精神上支持而不作實際上行動?
可惜我們無法回答這一系列問題。尚未能回答的問題還有許多,比如說,旺角衝突如何改變香港政治光譜?前線警員到底在想甚麼?香港心理學協會早前直指警察面對龐大壓力,那到底是怎樣的壓力?警察真的是一心打份工?他們如有不滿,那是針對示威者,他們的上司,還是政府?
由於時間及資源所限,未能訪問的人還有許多,如本土民主前線成員、食環署職員、小販、店販、汽車遭破壞的車主……即使是在場示威者,我們會認同,訪問十多人並不足夠 — 如果我們恰巧找到的是另外一些人,可能有會有截然不同的定論。
因此,我們未有打算為「旺角.他們」正式 close file。在今後的日子,我們會繼續嘗試接觸與當晚事件相關人士。如有讀者在旺角衝突擔當一定角色,懇請與我們分享你的視角。
我們將不日安排能確保身份保密的聯絡辦法,告諸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