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min read

【數據分析】天文台發警告準則:真的「收工先八號」「放假出黑雨」嗎?

A Decorative Image

熱帶氣旋「獅子山」、「圓規」先後襲港,天文台應對風暴的決策,屢次引起民怨。

熱帶氣旋「獅子山」、「圓規」先後襲港,天文台應對風暴的決策,屢次引起民怨。

上周五(8 日)清晨,「獅子山」趨近,天文台僅發出三號風球及黃色暴雨警告,市民須如常上班上學,路上面對狂風暴雨,甚至有地盤發生棚架倒塌意外,一名女工不治,天文台的決定遂被狠批。到本周二(12 日)「圓規」逼近,天文台早早表明將於下午四時至六時考慮改發八號風球,不少網民亦揶揄:「估到啦!收市先 8 號!」「天文台係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轄下㗎!」

到底天文台是否往往在上班時間以外才發出八號風球?黑色暴雨警告是否「假日限定」?《立場新聞》嘗試整理近十多年的熱帶氣旋及暴雨警號數據作分析。

收工先掛八號波?

八號風球的正式名稱為「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意思是香港近海平面處現正或預料會普遍受烈風(風速達每小時 63 至 87 公里)或暴風(風速達每小時 88 至 117 公里)吹襲。

自天文台 2007 年訂立現行的八號風球指標至 今年 10 月 11 日,共為 28 個熱帶氣旋發出八號或以上信號。當中有 16 次與工作日(星期一至五)的朝九晚五時段重疊,即打工仔獲得整日「風假」,又或可提前下班或延遲上班。

註:「上班時間」定義為星期一至五朝九晚五;資料截至 10 月 11 日

出 8 號有咩準則?「新界牛」考唔考慮?

天文台多次強調,發出熱帶氣旋警告訊號的決定,是以數據科學為根據。那究竟是什麼數據?

以往天文台主要以維港內風力作為發出 3 號及 8 號信號參考指標,8 個測風站均是在維港沿岸,分別有 4 個位於九龍、2 個在港島、葵涌及青衣。直至 2006 年颱風派比安襲港,風力比過往的 8 號風都強,甚至有途人被吹倒的垃圾桶撞跌,要扶住旁邊的柱,才避免被吹走,惟天文台仍按「既定準則」發出 3 號信號,因此備受抨擊。

天文台最終在 2007 年修訂熱帶氣旋警告系統,由以往考慮維港內風力,改為參考 8 個位於九龍、新界、離島並接近海平面的「參考測風站」;天文台指,如有半數或以上錄得或預料錄得相應風速,且預測風勢可能持續,就會發出警號。

但事實上, 由 2007 年起 28 次發出 8 號或以上颱風信號期間,只有 8 次有多於一半的測風站所錄得的「最高 10 分鐘平均風速(km/h)」達到烈風或以上標準,沙田及打鼓嶺站更是連山竹襲港期間仍沒有達標。

如果大部分八號波都未達標,那天文台究竟是根據什麼決定發出警告?天文台台長鄭楚明解釋,受香港山勢影響,不同地區的風力有差異,天文台發出的八號信號其實有預報成分,包括參考過往熱帶氣旋在相似位置對香港的影響、及電腦預測系統的指引。換言之,除了公開的「八中四」掛波準則(八個參考測風站有一半達烈風程度),天文台亦會預測未來風勢,以決定是否掛波;只是有時天氣不似預期,結果出現不夠測風站達標的情況。

至於現行的掛波準則又有否再修訂的空間?鄭楚明在記者會上則未有正面回應。

黑雨是「假日限定」?

打風或會伴隨大雨,現行制度下,暴雨有自己一套的「黃紅黑」警告信號。「黃色暴雨警告信號」表示廣泛地區已錄得或預料會有每小時雨量超過 30 毫米的大雨,且雨勢可能持續;「紅色暴雨警告信號」為每小時雨量超過 50 毫米;「黑色暴雨警告信號」則為超過 70 毫米雨量。

自 2007 年起,天文台共在 62 日發出紅色暴雨警告,發出黑色暴雨警告的則有 14 天,當中有 4 天為周末。

與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不同,暴雨警告生效的時間通常較短,特別是黑雨警告,大多只維持一至兩小時,因此 7 次在上班時間出現的黑雨,均未促成整日「雨假」,只有 2008 年 6 月、2013 年 5 月,及 2021 年 6 月的三天,「打工仔」可以遲一點上班。

註:「上班時間」定義為星期一至五朝九晚五

水浸都仲係黃雨?點先會有紅黑雨?

近日坊間另一質疑,針對天文台上周五(8 日)對「獅子山」雨勢作出的警告是否不足。當日清晨,天文台僅發出黃色暴雨警告,市民須照常上班上學,但因風勢大,加上多區水浸,情況頗為狼狽。

翻查當日早上 6:30 至下午 1:30 各區雨量紀錄,11:20 天文台以紅雨取代黃雨之前,確實只有零星地區的雨量能達到「紅雨」(每小時 50 毫米) 的標準。直至 11:30 後,多區雨勢增大,天文台亦發出紅雨及黑雨警告。

但外界亦質疑,天文台是否只是「望住窗外」、靠實測數據發出「報告」,而非預早對市民作出警告。以 10 月 8 日的雨量紀錄為例,天文台的暴雨警告確有「預報」成分,例如 11:15,只有 3 區達黃雨雨量,天文台在 5 分鐘後改發紅雨,再過 10 分鐘(11:30),就有 2 區雨量達紅雨。

11 時 45 分,天文台再改發黑雨警告,當時 18 區中,有 6 區達紅雨、3 區達黑雨,其中東區、灣仔的雨量更是 15 分鐘內由黃上黑。隨後 15 分鐘,雨勢更盛,18 區中有 4 區達紅雨、9 區達黑雨。

10 月 8 日早上 6:30 至下午 1:30
香港各區雨量變化

註:各區雨量為所列時間過去一小時,區內雨量計中錄得最高時雨量的數字(數據來源:香港天文台,整合自香港自動氣象站氣候觀測資料庫)

問題是天文台可否更早作出預警?天文台台長鄭楚明表示,以目前的技術,只可提早十分鐘或數十分鐘就暴雨作出預告,「你講緊話要幾個鐘頭之前、可能預測得好準確呢,世界上都做不到。」

目前天文台的暴雨警告信號採取三級制,發出警告主要取決於短時間內的雨量是否達標,或預料會達標。亦因此,假如大雨持續不斷,「黃雨水浸」也有可能發生 — 天文台年前就曾找來因網絡 meme 圖而成為「黃雨代言人」馬浚偉及時任台長岑智明對談,岑解釋水浸不單視乎雨量,亦要取決雨是否下得急速、渠道是否有淤塞,是否低窪地區等。

當時岑志明又指,暴雨警告適用於全港,但實際上有機會出現「局部性地區」大雨,「你嗰邊大雨,我呢邊冇啵」。天文台就此推出「局部地區大雨提示」,提醒市民個別地區的大雨。

對於 10 月 8 日暴雨警告引發的爭議,現任天文台台長鄭楚明近日亦提到,當日除了暴雨,亦有 3 號強風訊號,「吹緊較為大嘅風」,大風加大雨令大家更狼狽。

針對目前暴雨警告及熱帶氣旋警告屬兩套獨立系統,未能反映台長口中「大風加大雨」的惡劣情況,連登有網民就提議,以「計分制」決定是否停工,一號、三號及八號信號分別為 1 分、 3 分及 6 分;「黃紅黑雨」同樣是 1 分、 3 分及 6 分,如兩邊合共達 6 分即可停工。以 10 月 8 日的情況為例,紅雨加三號已達 6 分,可以停工。

A Decorative Image

勞工處守則訂明 八號風不應上班

目前,勞工處《颱風及暴雨警告下工作守則》訂明,在八號信號及黑色暴雨生效期間,除必要人員外,僱主不應要求其他僱員上班,銀行公會、港交所等亦有指引跟從。

不過,原來在「落波」後,政府亦可以「極端情況」為由,要求僱員留在原來地點,而非立即上班。事緣 2018 年超強颱風山竹襲港,各區受到嚴重破壞,包括逾 600 個路段受塌樹影響,港鐵、巴士服務受阻,教育局宣佈停課,打工仔上班時幾乎要「攀山涉水」。惟特首林鄭月娥未有宣佈停工休市,稱沒有機制評估停工帶來的法律問題,僅呼籲僱主、僱員互諒互讓。

政府在 2019 年修訂《颱風及暴雨警告下工作守則》,指如超強颱風引致極端情況,包括公共交通服務嚴重受阻、廣泛地區水浸、嚴重山泥傾瀉或大規模停電,政府亦可發出「極端情況」公布,讓僱員在八號颱風警告取消後的兩小時,應留在原來的地點,而非立即啟程上班。政府其後亦可再延長「極端情況」公布。

但政府至今未作出過「極端情況」公佈,因此「風假」的前提仍然是八號風球。

A Decorative Image

隸屬商經局遭質疑 天文台台長:從未收指示

外界對天文台決策的批評,某程度上也源於政府結構。

天文台現時隸屬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源起是因天文台早年為氣象觀測、報時和量度地磁,服務的是航運業和商業,但近年這從屬關係不時被外界放大,質疑天文台決定背後有經濟考量,例如近日「圓規」逼近,天文台早早表明於下午四時至六時考慮改發八號風球,不少網民就揶揄:「收市先 8 號!」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否認說法,強調局方無干預天文台的科學決定,「合理地諗下就知無可能係咁」。天文台台長鄭楚明近日在記者會上亦稱,自己由 2011 年負責天氣預告工作至今,從未收過商經局有關熱帶氣旋警告的指示。

同樣不時受颱風影響的台灣,由各市市長決定是否需在天然災害下停工停課,但在香港,就由負責觀測氣象的天文台決定。鄭楚明稱,天文台一直有與教育局等不同部門溝通,相信未來亦有機會彈性處理惡劣天氣下的停工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