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min read

【敗選之後.2】鄭泳舜選舉機器如何煉成? 建制無間道:打選戰靠四大法寶

A Decorative Image

鄭泳舜的選舉機器是怎樣煉成的?

「其實一啲都唔神秘,只是泛民唔做。」阿發說。

311 立法會補選,姚松炎意外敗予鄭泳舜,輿論最初聚焦於民主派為何失票,及後隨著蔡子強、馬嶽等學者指出,鄭泳舜得票較 2016 年換屆選舉建制派得票不跌反升,大眾開始意識到一個事實:今時今日,建制派的選舉機器已經非常厲害,「箍票」能力驚人。

當然,建制派在九龍西的選戰戰績,本身已非常亮麗:2016 年換屆大選,民建聯蔣麗芸和經民聯梁美芬,分別取得 52,541 票和 49,745票,剛剛高於當選門檻 1% 至2%。

而今次補選,投票日當天,《蘋果日報》報導指建制派早在投票日當天下午,對九龍西選情已相當樂觀,甚至認為有取勝把握。

究竟這個強大的箍票機器,是如何煉成的?組織工作又如何進行?是否所有建制派都是用這套機器,戰無不勝?

且聽建制政黨中人阿發(化名)娓娓道來。

A Decorative Image

圖片來源:鄭泳舜 facebook page

*   *   *

計票其實不神奇

阿發曾代表建制派參加過兩次選舉,為保護其身份,只能以化名示眾。他坦言「計票其實唔神奇,只不過係統計學。」阿發認為建制派多年都是「打組織」,而泛民「打理念」,結果造就前者選情一直穏定,而泛民就「有上有落」。

所謂組織,其實人人皆知即是樁腳,「邊啲票係實、邊啲係中間、邊啲唔係自己,一定掌握到。」很多人以為樁腳是大廈法團、互委會主席委員等等,但真相並非如此,「互委會街坊多,其實『好流』。」阿發口中樁腳其是區議員、社區幹事或「地區工作者」,他解釋其實有方程式去計算掌握的數據,「實績 + 關係,關係點計法都有得計既,不過唔爆咁深了。」建制派陣營要求一個社區幹事掌握五、六座公屋選情,「如果做唔到,呢個主任都幾流。」阿發笑說。

不同選舉,要求細緻度亦不同;以區議會為例,可能真是要掌握每層樓的選情,但去到立法會就「不用分那麼細」。阿發指其實黨內中高層都評估到哪一區掌握高一點,哪一區低一點,「比如你油麻地做得好啲,我當你有 7 至 8 成把握拿回支持票,但佐敦就差啲,咪可能計 5 至 6 成。」他指這個方法基本上準確,「配票都係咁做。」

當然,組織之外,建制派還有四大法寶:盡力的義工、充足的落區、完整的戶口簿,以及當區的衞星組織。前兩者不難理解;戶口簿用作人口分析,至於衞星組織則由於熟悉地區,更容易做到街坊工作。

A Decorative Image

選舉日,鄧家彪的助選團

中聯辦角色在統戰

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早前於端傳媒撰文分析,指今次選舉對民主派最大的警號,如民建聯主席李慧琼所言,是建制派「跨黨派選舉工程」的成功。的確,有異於以往選舉,建制派今次讓人看到「空前團結」,不同組織、黨派形成同一部選舉機器。當然要促成這個機器,背後一定有一隻有形之手,這就是「西環」中聯辦,「西環」主要有兩大任務,一是要掌握數字,監察整場選戰,不過阿發認為第二個角色更重要,「他們最大作用係統戰,即係企出來,個個都要聽話畀面,唔係建制邊度有所謂的團結?」

建制派在今次九龍西打下補選第一勝,阿發認為其中一個關鍵是九龍西中產較少,「一直都講公屋最易做(箍票工作),所以肯做地區工作的民協和以前的民主黨是最難纏。」

阿發都做過幾年地區工作,他坦言看到泛民或本土派在區選想在沒有地區工作的支持下「偷雞」,根本以卵擊石,「除非社會有大風氣影響,要不然那些空降、無實質政績又不懂做區的候選人,以為自己打老虎,唔知自己其實係蟻。」

「九西一向箍票做得好,其實除了港島外,區區都好。」阿發分析,鄭泳舜本身質素好,而且九龍西建制山頭甚至少,地區工作做得較佳,而且起步遠較泛民早,「泛民搞緊初選時,他已開始做(宣傳),即係早你 200 米起步,咁保特都追唔到。」

民協李庭豐受訪時也認為,「時間」是影響今次選情的一大因素。他指,鄭泳舜是深水埗區議員,卻不代表所有九龍西居民都認識,但由於遠早於姚松炎落區,致使地區知名度高於對手,「民主派落後咗兩三個月,如果要追錢咪籌款囉,但時間係做追唔到,無得籌時間。」

A Decorative Image

鄭泳舜勝選後與姚松炎握手

*   *   *

建制派另外三招:小恩惠、早收風、搞人際

建制派口中居民工作並不難做,不過如何建立同居民的關係,各區都有自己獨特的方法。是事後孔明好,恍然大悟好 — 原來九龍西由於中產人口少,組織票易緊箍,促成建制派再用另外三大法寶。

民協前主席莫嘉嫻,從事地區工作接近 20 年,一直以九龍城的馬頭圍邨為基地。她也感覺到九西選民的「與眾不同」:「好多時候啲街坊一接觸就係問你有冇嘢派。」 莫嘉嫻以九龍城為例,整區有許多聯會、商會去合辦一些極廉價的活動,吸引街坊,「可能啲居民覺得,我(參加建制派)食盆菜都只係 20 蚊,咁點解你嗰個盆菜要100 蚊嘅?他們很多時會有一些比較。」

建制派不論資源或者人脈關係網,都比較完備,很多時能給予居民小恩惠,好像馬頭圍邨就有區議員每天派發 100 個飯盒,全數免費。

第二個法寶就是塑造能幹形象。如何營造?莫嘉嫻指多得政府官員支持:「 有些官員已經不是政治中立,而是會向建制派預先放風。當政策一到,就變成成功爭取。」她慨嘆,建制派常常有政府的「獨家消息」,於是能早著先機。

至於最後必殺技,其實是最簡單的人際宣傳。莫嘉嫻舉例,當她輸掉區議席後,有年青選民向她表示,自己媽媽本來政治冷感,從不涉獵政治,但後來認識了同樓街坊,街坊陪她飲茶,又會一齊去旅行,後來邀請媽媽替建制派候選人拉票,結果青年媽媽就加入對方拉票團。

朋友之外,還有說客。莫嘉嫻憶述,選舉之前,村口涼亭附近突然出現大量長者,不斷談及政事,「他們會話莫嘉嫻都好,但係畀個機會建制派個後生仔啦! 他為我們做了那麼多事,他如果不好,下屆咪選返莫嘉嫻囉!」這類遊說團早午晚都有,村口遊樂場又有,「他們真是一票票掘走你。」

連番攻勢最終奏效。2015 年區議會選舉,此前連續四屆勝選的莫嘉嫻被年僅24歲、民建聯的邵天虹以 45 票之差擊敗,失落議席。

*   *   *

預告

姚松炎敗選,打破泛民逢補選必勝的神話。

敗選原因,眾說紛紜;有人說姚的斷頭大笨象海報,街坊都看不明白;又有人說沒有政治明星宣傳,泛民票倉「過票」不成,但更多人,無論是政治學者、報章社論都在說:原來「揼石仔」式地區工作很重要,因為連黃之鋒都話,原來楊森做過的地區工作,還有街坊記得,令他很「震撼」。

如此看來,馮檢基初選時反覆強調自己和民協最擅長的「中場」工作 — 即連結社區街坊,灌輸民主理念,似乎很重要。

慢著,但另一邊廂,民協譚國僑選後受訪,卻又明言基層市民不太受落政治化的「反 DQ 牌」— 那麼,傳統泛民的「揼石仔」式地區工作,於政治化年代,究竟是出口,還是局限?下一篇報道我們將會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