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min read

【政教不分離 1】前言:抽籤來了,教會後生仔做咩好?

A Decorative Image

基督徒與教會,總有一個/一間喺左近。

根據政府資料,全港現時約有 48 萬基督徒(不包括天主教徒),即整體人口的 7%。教內人士普遍估計,真正人數比政府資料顯示更多。2009 年,有學院研究曾推算,香港基督徒數量佔人口的 16.6 %,即是六分之一。

至於教會,2014 香港教會普查數據顯示,全港現時有華語堂會 1,287 間。即是有幾多?現時港九新界的便利店數目,約為 1,200 間。換言之,在香港地,教會比便利店更多。

縱使 physically 總有一間喺左近,但近年外界一直有聲音批評,香港的教會在社會事務及政治議題上,不時隱形。以兩年前的雨傘運動為例,縱有個別教會打開大門,開放予佔領者作庇護所,但大部分香港教會所作不多。

「香港大部分教會都強調政教分離,好驚在教會談政治,會得罪人。」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前會長袁天佑牧師說。

一切源於那四個大字:政教分離。

A Decorative Image

資料圖片:2014年佔領運動(旺角)

教會青年逐漸流失

本來,「政教分離」所指的,是政權與教會的分隔,用意為保障宗教自由。然而在香港,這四個字卻逐漸被引申至「教會」與「政治」的分離。

所以,教會不該參與、介入政治 — 好些教會領袖說。

假如社會無風無浪,這或許不成問題。偏偏過去幾年香港風高浪急,事事皆政治,教會這種取態便引起質疑。特別是雨傘運動後,不少年輕信徒經歷過政治覺醒,社會時事甚至已成生活不可或缺部分。分離,傻的嗎?

因此,近年不少教會都出現青少年流失的現象。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每五年進行一次全港教會普查,2014 年普查結果顯示,星期六參與教會青少年崇拜的總人數,由 2009 年的 14,325 人,跌至 7,181 人,跌幅近 50%。報告又指出,有 61.4% 受訪教會關注青少年信徒流失問題。

普查雖只反映 2014 年佔領前的數據,但實情是,經過雨傘運動後,青少年信徒流失的問題,顯然更加嚴重。負責普查的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胡志偉牧師向《立場新聞》表示,雨傘運動將世代之間的差異、矛盾白熱化,不少年輕人眼見教會內的成年人「唔受我玩」,取態各異:部分為履行宗教責任,唯有繼續留在教會,卻默不出聲,把怨氣吞進肚子裡;部分對教會特別不滿的,索性離開,在外面游離。

「這不表示他們不愛教會,不愛耶穌,只因為覺得以前返的堂會,有某些做法,某些執事,某些教牧,令到他們好傷感地離開。」胡志偉稱。

A Decorative Image

(資料圖片,攝:朝雲)

袁天佑同樣將青少年信徒流失的現象與教會的「政教分離」拉上關係。在 928 晚上打開教會大門接待佔領者的他,曾被不少來自其他教會的信徒問道:「為何你的教會可以開放給佔領者,我間教會連廁所都唔畀?」袁天佑稱,佔領運動來得突然,不少教會向來強調「政教分離」,自然措手不及。

在保守教會「趕客」的同時,對關注政治的信徒來說,取態開明的教會自然有吸引力。袁天佑回憶,佔領後來他教會參與聚會的年輕信徒,明顯增加。

身為牧師,他當然歡迎。但他同時又會奉勸對方,不妨嘗試體諒自己教會的牧師、掌執。

「每間教會總有問題,今天你覺得這問題接受不了,轉了教會,又可能見到另一問題,接受不了。」袁天佑認為,與其因政治立場轉會,不如留守原處,努力促成改變。

「不要失去信心和盼望,應該想想,能否在自己教會裡面多些參與,令到教會都改變呢?」

A Decorative Image

(資料圖片,袁天佑牧師)

以政教分離為名

傘後兩年,「政教分離」這四個字,近日再次被不少教會引用。

事緣 1,200 人的特首選舉委員會中,有 10 席屬基督教界別。負責協調決定 10 席誰屬的香港基督教協進會月前公布,有別於過往以選舉方法選出代表,今屆基督教選委將由抽籤產生。

消息一出,不少公眾均嘩然:堂堂選委選舉,豈可兒戲如斯?實情卻是,過往天主教界同樣一直以抽籤方式決定 10 席選委人選。假如制度合理,抽籤可能才是最公平且最低門檻的方法。

然而對於今次的選委抽籤,基督教內卻出現明顯分歧。這邊廂,不少信徒得悉自己有可能選特首,不單興奮,更蠢蠢欲動,準備參與抽籤;但另一方面,有基督徒群體組成「基督徒反圍標抽籤選委大聯盟」,舉行記者會交代反對抽籤的理據。

矛頭指向制度。抽籤參加者需要經以下四種途徑之一獲得提名:

一、個人提名。由 20 個已受洗的基督徒提名。

二、堂會提名。每間根據《稅務條例》第 88 條註冊的教會,可提名一位會友或同工參與抽籤。

三、機構提名。各基督教機構可提名一名教徒參加。

四、宗派提名。各宗教總會(如浸信會聯會)可提名一位教徒參加。

看起來包羅萬有?但有指魔鬼藏於細節裡。有別於天主教界一向沿用的一輪抽籤方式,這次基督教界採取兩輪抽籤。經上述四種途徑參與的人,須先經一輪抽籤,每個界別抽出 10 個代表。被抽中的 40 人再進行第二輪抽籤,挑中其中 10 人。

換言之,我們可以推論,由於個人提名的參加者定必最多(注意:香港號稱有 48 萬基督徒),在兩輪抽籤的制度下,這些平信徒最終獲得抽中成為選委的機會,必定極微。反之,經由宗派提名的候選人,由於該界別人數極少(宗派總會根本不多),獲抽中的機會則高上許多。沒錯,正正就是立法會功能組別的情況。

抽籤制度引起爭議,在支持與反對之間,香港教會的取態是什麼?答案在意料之內。

根據基督教報章《時代論壇》報道,不少堂會的決定,都是基於政教分離的原則。播道會恩福堂一位牧師接受該報訪問時稱,播道會的信仰守則一向是政教分離;尖沙咀平安福音堂一名長老亦稱,「教會不會參與政治」是很久以前堂會達成的既定原則。作為宗派總會之一的基督教宣教會香港區聯會接受查詢時亦指,基於該會政教分離立場,不贊成屬下的堂會或機構參與提名。

政教分離,現時仍是不少香港教會的金科玉律,甚至已深入骨髓。

A Decorative Image

抽籤來了,青年在忙

面對如此的教會、如此的基督教界,關心政治的教會後生仔,如何應對抽籤一事?

過去兩星期,不少教會的年輕人都很忙碌。他們有的在崇拜後拿著表格走來走去,有的忙於收集朋友的洗禮證明書,有的在團契煞有介事向朋友講解何謂「基督教選委」。假如碰巧同一教會有幾人都打算報名的,甚至會在教會內進行「協調」,務求人人都攞夠 20 個提名,得以入閘參加抽籤。

他們究竟在想什麼?

《立場新聞》新專題「政教不分離」,將走訪幾個關心政治的年輕信徒,聆聽他們由兩年前雨傘運動,到如今面對抽籤政治,一路走來的故事。他們當中有人因傘運而離開教會,坦言無法面對教會內的「藍絲帶」,以至「再找不到歸處」;也有人努力在體制內「搞事」,嘗試令教會與社區連結,以至積極晉身教會管理層。

看起來,這只是 48 萬基督徒(甚至更少)的事,實質不然。

自從雨傘落幕,過去兩年,香港人有誰不曾置身於失望與無力之中?幽谷過後,大家又是怎樣反思信念,重整旗鼓,再次上路?

有班後生仔選擇如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