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min read

【擇藝從演 ‧ 前言】理想現實系列第 N 回

A Decorative Image

或者,你和我都忘記了。

那一年的周末,我們出入各間大學校園,拿著一個二個單張塞得滿滿的不織布袋,研究「大學聯招辦法」(JUPAS)的表格該怎樣填寫。在職場打滾的我們今日看來,當然覺得考大學不過是小事一樁,但對於教育系統育養十多年的學子來說,JUPAS 可能是人生的抉擇 —「理想現實系列第一回」。

年末,各大專上學院近月陸續舉辦資訊日,一個月後則是 DSE 考生提供入學申請的最後限期。大部分香港人自小被灌輸讀書考試入大學的「生涯規劃」,主流教育離不開讀書應試,主流媒體亦喜歡醫生律師投資銀行家的題材。選科,乃至擇業,大家未必出於真心喜歡,而是相信那選擇可以帶來穩定收入,前途亦有一定保證。一眨眼,四年大學就碌過去,做著一份不怎麼樣的工作,過著不怎麼樣的人生。

「某程度上,香港教育制度的問題是,學生好多時候不知道自己想做甚麼。」舞者李偉能(Joseph)說。

入大學那年,Joseph 雖然已下定決心做專業舞者,但卻選擇了會計學位,讀完三年才出國轉攻舞蹈碩士。又如舞台劇演員陳秄沁(Ceci)商科學位畢業,加入跨國公司做管理培訓生,卻突然放棄高薪厚職的前景,考演藝做學生由高級文憑課程讀起。

如若藝術是早已決定的理想,何不及早全身投入?

當大家尋尋覓覓理想和與方向時,成長於音樂世家的何卓彥(CY Leo),一出世就繼承父親的口琴理想,未滿廿歲已經奪得世界冠軍。

相對「半途出家」的 Joseph 和 Ceci,自幼學藝的 Leo 又何以大學不選音樂,而報讀職業治療學系?兜兜轉轉,又是甚麼讓他最終決定走上全職音樂人之路?

興趣還興趣,讀書還讀書,香港學生不少都學過樂器、上過畫班,但視之為終身志業的人不多。以藝術為志業,總是被視為「辛苦潦倒窮」的象徵,說到尾,擔心的是「藝術搵唔到食」。然而,在香港做藝術真的搵唔到食嗎?做藝術的人怎樣應付生活的掙扎?入大學,出社會,「理想現實系列」的故事是不會完的。

【擇藝從演】系列訪問三名演藝從業者,由他們遇上藝術開始的一刻說起,看他們選科時面對的掙扎,再到決定全職從事演藝工作的經歷。各人遇上藝術的時機都不同,藝術之路的起點各異,但今天都全身投入演藝行業。看每一個決定背後,他們如何處理「理想」與「現實」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