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min read

【我地呢班中學生.13】曾經熱血的青年:雨傘運動的影響不是啟蒙,而是絕望…

A Decorative Image

三年前今日,雨傘運動正式爆發。翻開這些年那些紀念特輯、事後回顧,不少參加者,特別是上了年紀的人都愛說,經過 87 枚催淚彈洗禮、79 天佔領歲月,這場運動最終即使沒帶來政制上的實質成果,已能使人心覺醒,啟蒙一整代人。戴耀廷早前接受《立場》專訪時便形容,經過傘運,「大家渴求民主的質量係高咗。」

傘運真的為一代人帶來政治啟蒙嗎?中五生 Andrew 的故事,卻是一個反例。

就讀於一間地區名校的 Andrew 一向關心政治。他試過跟幾個朋友一同去七一遊行;傘運期間,家住屯門的他會長途跋涉到金鐘,只為與佔領者並肩作戰。「我都好想有一個真普選,當你想的時候,都要付出嘛。無理由有人爭取緊,你想要,但唔做嘢。所以我覺得自己都要出一分力。」

當年他不過是個中二學生,卻對社會有一顆熱心。

近年 Andrew 仍然關心社會,可是形式、態度都改變了。「睇囉,都會睇新聞,留意時事,就係咁。」這兩年,他已經再沒有走上街頭,參與遊行。「再無乜實際行動。」他直認不諱。

他的轉變,完全源於雨傘運動的「失敗」。

「原來咁多人上街都係改變唔到,咁你好難唔覺得失望…用其他方法會唔會爭取到?無乜機會囉,因為你用什麼方式嘗試做同一樣嘢,都唔及咁多萬人一齊上街立場咁清晰。所以,係絕望。」

「絕望」,是 Andrew 給今日香港的形容詞。

「香港無乜將來囉。2047 之後會點呢,又唔知喎其實。到時我應該未死,我唔係好鍾意中國,如果香港前景唔明朗,一定影響到我。」

當不少成年人認定雨傘運動已成功改變人心,啟蒙幾代人,Andrew 身上卻是另一回事。人心是改變了,意義卻是相反:由希望變成絕望。他還說,這份絕望心情,在他這代年輕人身上,甚是普遍。

面對一個教人失望的香港社會,有些人的選擇是持續發聲,繼續抗爭。Andrew 卻坦言,自己日後會選擇逃避。

「都有人曾經努力過啦,都唔成功…如果你唔逃避,就要跟呢套玩法玩下去。所以將來我會選擇逃避。」他想一想,再說下去。「有時做港豬都幾好吖。都改變唔到,咪逃避個問題囉,好似功課做唔到,都係逃避嘅啫。」

逃避的具體方法是什麼?他的答案是:移民。

「移到就移囉…如果移到民的話,大可不理香港的事,因為都影響唔到你。」移去邊好?「未決定,但希望是一個開心的國度,唔好好似香港咁多民怨。」

Andrew 又記得,之前讀過一個調查報告,指香港是全世界最少笑容的地方。他深有同感,因此對他日移民的地方,有一期望:

「我希望去一個最多笑容的地方,開心啲囉,人生最緊要就係開心嘅啫!」

或者很殘酷,但雨傘運動確實如此改變了他。

A Decorative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