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紫釵記》到《紫玉成煙》 舞蹈與粵劇的跨界實驗
舞蹈與粵劇,既相近亦相遠。
兩者都是從身體出發的傳統藝術,然而彼此的觀眾似乎又有點距離。
如果要為雙方搭一道橋,究竟要朝向哪方?
從《紫釵記》到《紫玉成煙》,嘗試以經典的內容,創新的手段,共同探索新的可能。
這個實驗,在你走進劇場那一刻已經展開,你要在樓上看小玉,還是在堂座找李益?
由香港舞蹈團來演《紫釵記》,把經典文本改編成舞劇,其實也很順理成章。不過,這不只是經典改編,更是跨界別的新創作。「我的創作方向,就是喜歡跟不同界別的人合作。」墨守成規不是藝術家的本性,說到創作起點,楊雲濤首先這樣回應。《紫玉成煙》由香港舞蹈團與桃花源粵劇工作舍共同創作。「對我來說舞蹈只是手段,如果想表達甚麼,藝術上還有很多選擇,不應只停留在舞蹈世界裡,只不過舞蹈是我擅長的藝術形式而已。」楊雲濤提到這次的伙伴桃花源粵劇工作舍,也是開放、喜歡探索的藝團。「舞蹈和粵劇,都是跟身體很有關係,而粵劇還有唱的部分,舞蹈相對比較抽象,但這兩種藝術都是透過身體展示一種美。」
楊雲濤認為,舞蹈和粵劇都是跟身體很有關係,「這兩種藝術都是透過身體展示一種美」。(攝:Oiyan)
雖然是以粵劇經典《紫釵記》出發,楊雲濤說跨界作品,始終也需要一個起點,「我會說這是一個舞蹈作品,不過加入了粵劇元素,有音樂,有演唱。我們嘗試將兩者融合,當中是一種虛與實的關係。兩位舞者的角色,可說是粵劇的影子,而舞蹈亦代表了粵劇演員的內心世界。兩者沒有衝突,只是在不同的空間。當然,唯有到現場才真正明白,表演藝術就是要去體驗。」要親自感受的,還有舞台空間。楊雲濤說作品設定在小劇場,就是要打破舞台空間。「現今劇場多是西方的美學設計,以鏡框式舞台為主,觀眾表演者的關係是固定的。但我們不想只是單一的方向,整個空間就像是中國傳統園林建築,所謂後花園,有樓亭、走廊,坐在不同位置也看到不同風景。試想想以前的戲曲表演,富裕人家請戲班演戲,很多時候就是在亭園走廊演出,我是受到此啟發而設計這個空間,觀眾與表演者是在同一個空間,令觀眾有置身舞台的感覺,又如在園林裡,在畫像中。」棄掉傳統舞台,以環繞立體設計出發,將觀眾分為「樓座」與「堂座」兩部分。「堂座」觀眾置身表演區,舞者、演員、樂師在四周穿梭 ;「樓座」觀眾位於樓上,俯瞰演出者。
《紫玉成煙》綵排相片(攝:Henry Wong @ S2 Production,相片由香港舞蹈團提供)
《紫玉成煙》綵排相片(攝:Henry Wong @ S2 Production,相片由香港舞蹈團提供)
因應空間的改變,作為編舞及導演的楊雲濤提到另一個要打破的界限。「平日跳舞當然要有一定的空間,但因為這個舞台的獨特設計,演出空間有限,我們就要打破這個限制,空間很窄是否也可以呢?」接受這項挑戰的兩位舞者,分別是飾演霍小玉的潘翎娟和飾演李益的李涵。李涵也表示因應這個舞台空間設計,動作上是相對克制,「而且要配合粵劇演員,不想互相打擾,更要共融,共同建立一個有趣的空間。另外亦要注意眼神,因為觀眾也會從上方往下望,我們要思考怎樣從不同角度與觀眾交流。」潘翎娟也表示這次是要往內收斂,「我們的表現就是比較安靜從容,就像品嚐一杯茶,享受回甘的味道,希望觀眾完場後,慢慢領略其美感和意境。」跨界別的合作,從來不只是一加一等於二,如何容納彼此,創造彼此,就是挑戰所在。潘翎娟特別提到樂師與他們有即興的一部分。「因為導演想有新鮮感,這樣也加強了現場感,因為我們每次的演出都是不一樣。」霍小玉與李益的愛情故事,歷久不衰,從唐代小說,到明代戲曲,再到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香港,由劇作家唐滌生改編成粵劇經典,當中展示的人性價值觀,在嶄新的劇場空間裡,又會有怎樣的演譯,還是留待觀眾細味。
《紫玉成煙》排練情況(攝:Oiyan)
《紫玉成煙》於2018 年首演,榮獲2019 年香港舞蹈年獎兩項大獎,分別是傑出中型場地舞蹈製作及傑出燈光設計。今年重演,適逢香港舞蹈團成立四十周年,楊雲濤說作品對舞團在藝術發展上是重要的一步。「一個藝團的發展,除了要拓展觀眾,藝術探索也是很重要。雖然每次的實驗未必一定成功,但我們不能只看眼前,必須繼續開創更多新路向。」藝術的探索永無休止,作品得了獎,代表業界認同,讓創作人更敢於創新,尋求突破。楊雲濤說:「作品能與觀眾見面就是成功。」重演在即,劇場還是需要觀眾。
《紫玉成煙》
2021.9.24-26 (五-日) 7:45pm
2021.9.25-26 (六-日) 3:00pm
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HK$280 / HK$220
門票現於城市售票網發售
節目查詢 3103 1806 | www.hkdance.com
(本文為贊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