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x 劇場藝術:連結各界釋放多元創意
Bong與閃閃合創「小市山設計」(Littleurbanmountain),希望為香港建立可持續的社區資本和效益。(攝:Oiyan)
「漫長的創意旅程中,有伴同行或比獨自上路來得好。」這是建築師楊建邦及劇場藝術家賴閃芳的職涯感想。初進職場,兩人也曾專注於本業中各自打拼。「那階段的學習,無疑鍛鍊出我們的專業性和獨立性,但我們同時也察覺到自身的不足,發現單憑個體的力量及時間所能做的事始終有限,有時也易受慣性影響產生不自知的盲點。於是大家都想找方法跨越考驗,更完善地發展才能及回饋社會。」
步向多元與斜槓職能新世代,Bong與閃閃2017 年決定合創小市山設計(LittleUrbanMountain Design),專注建築、室內設計、藝術創作及教育。跟理念相通的團隊靈活地整合多方的興趣、能力與價值觀,「既回應當下流行的跨界合作模式,也希望為香港建立可持續的社區資本和效益,凝聚志同道合的社群,砥礪切磋、互補長短,一起走更遠的路。」
求同存異的跨界新時代
曾幾何時,於大眾的慣性觀念中或會想:欣賞「戲劇」就是走進劇場,看演員在台板上做戲;觀賞「建築」則要走到街上,去看一幢幢的建築物;至於「商場」不過是購物和娛樂的消閒場所。三者之間,似乎無甚關聯。惟現今世界提倡「跨界」,鼓勵不同文化、種族、社會經濟群體,追求非物質層面的心靈及個性需要,這促使藝術之間,或藝術與商業之間,各領域陸續多了交流,看怎樣求同存異、開創突破和可持續發展的潛力,進而推動社會經濟與文藝的轉化、變革與融合。
藝術造村社區營造計劃,閃閃帶領長者進行設計思維工作坊(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今回Bong和閃閃給太古城中心策劃的互動藝術裝置「快樂識放」,就是於這種文化語景下孕育而成的作品。暢談創作點滴前,閃閃分享了當初成立小市山設計的緣由。「以前我和Bong各有各做,他專注於建築,我專注於表演藝術及劇場創作,沒怎樣去想合作的事宜。隨我們從朋友成為夫妻,從職場到生活多了交流,大家有感美學理念和興趣相近,亦發現各有強弱之處:我喜歡構思及與人溝通,在劇場中也常擔任戲劇構作,但技術層面較弱;Bong的創作力和執行力很強,也熟知建築理論及技藝,但需要更強的敘事。」他倆開始思考,「若將事情做得更完善,只靠一己之力或不夠吧?」
建築談的不只「建築物」
Bong說,恰好早年他曾於英國讀建築和工作,及後又跟閃閃旅居當地,觀察到「建築」與「劇場」有着攜手共創的可能,於是2017年決定成立小市山設計,以「多元合作平台」,夥同來自建築、設計、藝術及教育領域的創作人,試圖集各家的知識與技術去開展不同建築及藝術計劃,以多元創意介入社區、推動在地永續的豐富樣貌。
「每個時代自有其美藝風格及需求。」Bong解說,「以建築來說,在Modern Architecture(現代主義建築)時期,較多Star Architect(星級建築師),譬如貝聿銘、Frank Gehry等大師;但當代建築益發嚮往人本和平等精神,多少改變了建築師或受眾的觀念。 」
小市山設計為太古城中心暑期互動藝術裝置「快樂識放」及聲音導航「快樂旅程」(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例如現在的人談建築,「不再只談具象的『建築物』,亦關注『建築及設計思維』、『空間、氣氛與人的關係』或『人與自然的共生性』等,並期待建築師因應建築所在的國度、城市,創造符合該空間的建築形態及裝飾,最好還有象徵性或隱喻性,可跟附近地景或景觀自然融合。」Bong說,這種取向漸成近年新趨勢。
空間是承載故事的媒介
「英國建築團隊Assemble Studio就是我們很欣賞的單位之一。」2015年曾榮獲英國「透納獎」(Turner Prize)Assemble Studio團隊成員出身及學識廣泛,有來自建築、國際政治、哲學、心理、文學等領域,而且,非常熟悉怎樣從硬體空間入手,結合各式軟性的文藝創意活動,像手工藝工作坊、民間學堂等,邀請不同城區的普羅大眾,從老人、師奶到孩童,從學者、工匠到街坊等,合力開展社區營造企劃,醞釀更多議題的發酵及社會的起動。這種文藝結合建築設計的手法,為Bong和閃閃構想小市山設計的目標、方針與企劃時,帶來相當實用的啟發。
於2020年為PMQ 設計的聖誕互動裝置藝術 「一米的暖意」(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Narrative Architecture(敘事建築)饒有趣味也適合我參與。」閃閃不諱言即使擁有十年劇場創作經驗,時有不停在同一圈子中兜轉的感覺,「舉例說,『空間』是一大因素。過去,人們對劇場的認知和印象,就是觀眾買飛『入場』看表演,即使偶然會有戶外或遠離傳統地場的演出,但變化其實也不大,只能吸納到某類觀眾。」當深入認識寰球建築業界和受眾對「建築與空間」的理解,正逐漸開放、鬆動之時,「我想『劇場』也可更流動,主動地走進不同社區空間中,跟不同年齡、階層的人進一步互動。尤其後疫情時代,劇場經歷長期停擺後,我們更逼切地需要於日常起居場景,繼續給劇場尋找生存機會,也助香港人維持創意生活與心靈滋養。」
阿邦認為,「劇場」也可更流動、更主動地走進不同社區空間,跟不同年齡、階層的人互動。(攝:Oiyan)
建立資源共享的文化
創立小市山設計以來,Bong和閃閃努力走訪不同地方、聯絡不同組織,以求探知當下市民對建築與空間的使用習慣、需求及想像。「譬如我們曾跟PMQ、Design Trust及區議會合作,進行跨領域企劃與工作坊,以收集更多來自民間對Place Making(空間營造)的想法和聲音。
透過這些經驗,兩人發覺「參與」和「體驗」往往最能激發大眾對建築與文藝的代入感及興趣。當他們獲太古城中心邀請設計是次暑期互動藝術裝置「快樂識放」時,客戶也非常樂意開發新實驗。面積約5千尺展覽場區中,在透光天花頂底下,有3223條、長6公里,共21隻色的繽紛彩帶從高處懸着垂,隨空氣自然擺盪,也讓日光自然傾瀉,流露出一派輕盈之姿。 為加強訪客的玩樂度、參與度,Bong和閃閃還請來作家,按商場佈局與特性編寫十來個故事,再製成聲音導航「快樂旅程」,鼓勵受眾到商場中不同位置尋找線索。
除藝術創作外,商業項目包括太古坊康橋大廈1樓ArtisTree x GREEN COMMON 期間限定店(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大家固有的印象中商業和藝術有點對立,但實際上這並非必然的。」閃閃說。近十多年來,全球其實正熱烈倡議的企業責任、人本需求及商業空間等議題,不少國際企業也試着朝文化企業的方向前進,看能為本身形象及收益帶來甚麼新機遇「這對於創意工作者來說,也是一個可取的合作方向。畢竟香港的公用藝術展演空間有限,私營空間亦寸金尺土,要在控制成本、保持實驗性等方面取平衡,實在不容易。假如各單位可以『資源共享』的態度,有人出Idea(意念)、有人提供場地與資金,同時有受眾可參與活動,最終為社會拓展出新的模式。」
美感學習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
「我們相信『創意』絕非創作人專利,而是是每個人生而有之的本能。所以這些年來,我們才會不停跟各教育組織、院校、區議會以至商營機構去辦不同展覽和活動,為的就是希望可以促進美感的平等分享。」
以油尖旺區議會『文明里休憩處』為試點的,「跨代共融公園設計」小學課程(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深信「美感教育該從小開始」,小市山設計近年透過跨越建築、戲劇及STEM的課程設計 ,引發孩子的創意本能。之前曾跟油尖旺區議會就『文明里休憩處』為試點,帶領80位小學生重新設計公園。」過程中不只是填問卷、油顏色那麼簡單,而是同學仔們一起化身『小小建築師』,共同討論何謂『公共空間』與『跨代共融』,為不同年紀、種族,以至身體能力有差異的人,設計公共設施等,最後大家又將意見組合,運用新學到的建築概念,製成立體的模型。60幾個模型展現了不同五感設計與傷健共融的想像,非常好玩、非常生動,我們看着也覺得感動,遲些會想提交到區議會,爭取進一步的實踐。」
「即使將來非從事有關行業,每個小孩都是潛在的受眾,也是公民社會中變化的種子力量,如可透過活動助他們學習怎樣培育同理心及多角度思考,學習為眼前現象作出適當提問,建立獨立解難的能力,也培養出群體互助的精神,長遠而言也對其成長及對社會,可以帶來正面的、持續性的影響。」
(本文為贊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