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 min read

【對談】黑格爾哲學

A Decorative Image

【文/王偉雄、劉創馥】

前言

《立場新聞》哲學版推出「哲學對談」系列,每次由王偉雄教授邀請一位哲學學者與他談論特定的哲學題目,這是第一篇,談論的是黑格爾哲學,對談者是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的劉創馥教授。劉教授是黑格爾專家,著有專書《黑格爾新釋》,並在國際哲學期刊發表過多篇有關黑格爾哲學的論文。劉王兩位教授曾合著《宗哲對話錄》,這次對談,自然駕輕就熟,在對答之間勾勒出黑格爾哲學的輪廓。對談稿由兩位對談者合作整理,可說是一篇合寫的文章。

●════════════════════●

**王:**我知道你在德國海德堡大學拿博士學位,而黑格爾曾在海德堡大學任教。你當年是到了海德堡之後才對黑格爾哲學產生興趣,還是因為想研究黑格爾,所以才決定到海德堡攻讀?

**劉:**我是首先決定了研究題目,然後才找老師和學校。我當年寄了信給七位不同學校的老師,收到幾封正面的回應,但海德堡一直是我的首選,所以收到海德堡教授的回應後,就沒有考慮其他大學了。

**王:**可不可以簡略講一下你的博士論文題目?

**劉:**我研究黑格爾的形上學,而由於黑格爾認為形上學等同邏輯學,所以也就是研究他的邏輯學。博士論文題目是「黑格爾對判斷形式的批判」,德文全名是 “Hegels Urteilskritik: Systematische Untersuchungen zum Grundproblem der spekulativen Logik” ,英文可翻譯為 “Hegel’s Critique of Judgment: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s to the Fundamental Problem of Speculative Logic” 。黑格爾認為主謂詞的判斷形式不單不適合用來表述真理,也誤導我們接受以個體為基本存有的實體形上學,因此他自己發展了一種所謂「思辯命題」 (speculative proposition) ,用來表述他的哲學。我博士論文主要就是分析這個「思辯命題」理論,以及其形上學意含。

**王:**黑格爾哲學是從康德哲學發展出來的,你認為研讀黑格爾哲學之前,是否需要對康德哲學有認識?如有需要,那應該認識到甚麼程度?

**劉:**要啊,研讀黑格爾當然需要對康德哲學有些認識,尤其是要對《純粹理性批判》有基本掌握。我自己碩士時就是研究康德的理論哲學,主要分析康德的哲學方法和自我認知問題。

**王:**研讀西方哲學的人相信沒有不讀過康德的,就算只是本科程度,康德也是無可避免要讀的,但黑格爾則不是這樣,主修哲學的人很多都沒有讀過黑格爾的著作。以我為例,完成博士學位時,未曾讀過半頁黑格爾,其實到現在也未讀過。黑格爾和康德同是公認的大哲學家,而且兩者的哲學有關聯,為甚麼會受到這麼不同的對待呢?

**劉:**除了一些偶然因素,我想有幾個原因:一、康德哲學的影響較廣,無論是分析哲學還是歐陸哲學,甚至是當代中國哲學,都找到康德的痕跡,而黑格爾的影響主要限於歐陸哲學。二、康德哲學的不同部份較能獨立地產生影響,例如即使不管其形上學和知識論基礎,康德的道德和藝術哲學都是獨當一面的理論,尤其是康德的義務論更是當代規範倫理學的幾個大系統之一。三、康德的理論貢獻較多是一些基礎的形式原則,例如道德哲學的定言律令,較容易作為哲學課程的一部份來講授;黑格爾經常批評康德是形式主義 (formalism) ,他自己的哲學洞見往往分散在眾多不同的具體細節中,因此不容易用三言兩語來綜合。四、雖然康德的哲學論述也不特別清晰,但黑格爾卻是以晦澀難懂聞名,不少論述更看似自相矛盾,因此一直難以被分析哲學接受,甚至淪為反面教材;雖然不時也有分析哲學家發掘出黑格爾的某些貢獻,但始終難以跟康德的影響力相比。

**王:**不如我談談自己的經驗吧。我年輕時第一個感興趣的哲學家是祈克果,他是反黑格爾的,認為黑格爾的哲學系統不過是空中樓閣;後來我真正研讀哲學,選擇了分析哲學,讀到分析哲學的發展史時,便知道它的一個重要起點是摩爾 (G.E. Moore) 和羅素在英國哲學界反對黑格爾形上學;這幾年我喜歡上尼采的哲學,而尼采對黑格爾哲學亦有微言,那至少在他早期的著作《不合時宜的沉思》裏是很明顯的。因此,我一直對黑格爾哲學沒有好感。不過,歐陸哲學那邊的情況跟分析哲學應該是完全不同的,但我所知有限,你可以簡單介紹一下黑格爾在歐陸哲學的重要性嗎?

**劉:**黑格爾一般被視為德國觀念論 (idealism) 的集大成者,他的系統意圖囊括所有人類的知識和文化領域。然而,系統野心過大反而引起一連串的反動,你提及的祈克果和摩爾與羅素都曾深受黑格爾影響,只是後來從根本上否定了某些黑格爾哲學的原則,並開展自己的哲學路向。

這些可謂黑格爾哲學的「負面」影響,較「正面」的影響可分兩個層面來談:一、表面上最實質的影響體現在馬克思主義,馬克思繼承黑格爾辯證法,用來理解政治制度和歷史發展,但以唯物主義 (materialism) 取代黑格爾觀念論,結果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革。二、更根本的影響是思想的轉變,可以透過一個關鍵的突破來解釋,用技術用語來表述,可謂是由主體 (subjectivity) 哲學到相互主體 (intersubjectivity) 哲學的轉變。

由笛卡兒到康德等現代哲學家都關心擁有理性和意識的思維者如何認識世界或可以認識到一個怎樣的世界這類問題,但黑格爾認為理性思維只能在眾多理性思維者的互動中才能建構出來,所以理性並不能化約為一系列的形式條件,而是有具體的歷史文化脈絡和複雜的社會條件;因此,受黑格爾影響較深的歐陸哲學也多以社會、歷史和文化角度來思考哲學問題。

**王:**好,你這番話涉及幾個重要的哲學概念,讓我們逐一討論吧。我想用以下順序,先談一下觀念論,接著是主體性和相互主體性的分別,然後才探討辯證法,好嗎?

**劉:**好的。

**王:**你說馬克思以唯物主義取代黑格爾觀念論,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人將 “idealism” 譯作「唯心主義」,這個譯法在中國大陸尤其流行,這麼一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看來就是非常清楚的對比。你為甚麼採用「觀念論」而不是「唯心主義」這個譯法呢?

**劉:**按德國觀念論的傳統,觀念論的相反並非唯物論,而是實在論 (realism) 。這組對比在康德尤其清楚,在康德哲學中,唯物論的相反是唯靈論 (spiritualism) 。

觀念論與實在論的對比是較廣義地有關「我們認識的世界是否獨立存在?」的問題;唯物論和唯靈論的對比則是較狹窄地有關心靈 (mind) 的存在類型,因此翻譯為「物質論」和「靈魂論」較佳。觀念論與實在論之別是存有論 (ontology) 的分歧,唯物論和唯靈論的對比是心靈哲學 (philosophy of mind) 的兩個立場。

黑格爾較少用唯物論和唯靈論的對比,但他說的觀念論仍主要是與實在論相對。黑格爾把「觀念論」定義為一種「將有限事物視為觀念式、而非真實存在」的哲學立場,他甚至認為所有哲學理論歸根究底都接受觀念論,分別只在於是否貫徹始終而已。我對馬克思哲學認識不多,按我理解,他的唯物論主要是針對歷史的發展,認為精神文明作為上層建築是由物質條件來推動。

**王:**你說觀念論與實在論的對比是有關「我們認識的世界是否獨立存在?」的問題,這裏說的獨立,是獨立於甚麼呢?以我的理解,是獨立於心靈;大致上說,觀念論的立場是「我們認識的世界不獨立於心靈而存在」,而實在論的立場則是「我們認識的世界獨立於心靈而存在」。

如果這個理解正確,那麼,觀念論還是脫不了和心靈的性質有關係。雖然這樣理解的觀念論不必接受「心靈不是物質的」,但也可以接受,例如貝克萊 (George Berkeley) 的觀念論就是這樣。你認為黑格爾的觀念論和貝克萊的觀念論最大的分別在哪裏?

**劉:**黑格爾哲學系統分為三大部份,先是邏輯學作為基礎,在此之上有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作為「現實哲學 (real philosophy) 」。自然哲學討論時空和物質世界不同層次的現象,精神哲學則從心靈哲學開始,探討道德倫理、社會政治、國家歷史到藝術文化等多種類型的現象。

黑格爾並沒有如貝克萊般否定物質的存在,對黑格爾而言,不單物質和心靈都存在,甚至各種社會文化對象都有獨特的存有論地位;但黑格爾認為這些全都是有限、而非真實的存在,更根本的存在是邏輯學所處理的觀念(idea)。

黑格爾說的「觀念」既非一般意義下的心靈狀態,也非柏拉圖哲學中的理型,我認為是較接近亞里士多說的「本質 (essence) 」或弗雷格 (Gottlob Frege) 說的「思想 (thought) 」。然而,黑格爾認為眾多分殊的觀念只不過是整個觀念系統的一個側面或環節,真正和基礎的存在是作為系統的整體觀念。

**王:**這裏有兩點我不肯定自己明白,希望你能進一步說明。第一點是關於「非真實的存在」。既然黑格爾不像貝克萊那樣否定物質的存在,他又怎可以同時認為物質(以及心靈和社會文化現象等)是「非真實的存在」?「非真實」究竟是甚麼意思?第二點是關於「作為系統的整體觀念」。整體觀念本身是一個觀念嗎?還是黑格爾的意思只是分殊的概念組成一個整體,而這整體作為一個系統才是真正和基礎的存在?

劉:「非真實的存在」沒有虛假或虛幻的意思,只代表一種衍生或次等的存在。黑格爾認為任何類型的個體對象的基礎都在相應的觀念,可說是其 instantiation,因此是衍生的和「非真實的」。整體觀念本身也是一個觀念,而這正反映觀念的一種關鍵特性,就是它可包括自己為對象,因此才有 self-grounding 的可能性。黑格爾認為整體觀念才是自足的、因此是真正的存在,而且全體先於部份,個別分殊的觀念只不過是整體的一個局部面向。

**王:**觀念似乎是屬於個人心靈 (individual mind) 裏的東西,這令我聯想到黑格爾哲學的另一個概念 ­­­― 意識 (consciousness) 。我說自己完全沒讀過黑格爾的著作,其實有點誇張,他的《精神現象學》我看了幾頁,只是看不下去而已;我記得他一開始講的是意識,他指的是個人意識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嗎?我這樣問,是因為你說過黑格爾哲學的一大突破是由主體性轉向相互主體性;以我的理解,這是指出了黑格爾哲學著重思維的社會性,一反笛卡兒至康德以來專注於個人思維的哲學傳統。那麼,黑格爾說的觀念和意識,是否應該以相互主體性來理解?

A Decorative Image

《精神現象學》(Phänomenologie des Geistes)

**劉:**黑格爾哲學裏說的觀念不僅存在於個人的心靈,其實是表現在自然界和精神領域的一切對象之中。然而,個人心靈的確有獨特的位置,因為它能有意識地把握觀念;只不過黑格爾認為個別心靈往往未能確當地把握觀念,而《精神現象學》正是在個人意識的層次逐步分析和反駁多種錯誤的理解。《精神現象學》其實並非黑格爾成熟系統的一部份,反而是扮演一種導論的角色,把個人有限的心靈提升至觀念本身、即黑格爾稱為「絕對知識」的層次;其中一個關鍵的步驟就是《精神現象學》中由「意識」到「自我意識 (self-consciousness) 」,亦即由「認知 (cognition) 」到「互認 (recognition) 」的提升,相互主體性就是在這種相互確認的結構中體現出來。

**王:**那是否表示黑格爾認為人的自我意識是在人與人的交往互動中發展出來的?

**劉:**可以這樣說。

**王:**動物的交往互動可以有不同的複雜程度,簡單的可以像狼的群居,有些組織較複雜,卻有機械性,例如蟻群 (ant colony) ,這些動物的交往互動看來不會發展出自我意識。那麼,根據黑格爾,人與人的交往互動之所以發展出自我意識,是不是由於這種交往互動已達到文化 (culture) 的程度?還是由於其他因素?

**劉:**黑格爾認為人與其他動物的分別在於人有思考的能力,黑格爾雖然(有別於笛卡兒)肯定動物擁有意識和知覺等心靈狀態,但他認為只有人才能運用概念和語言來思考。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一開始就嘗試論證,一個單獨的主體雖然能擁有意識和知覺,但當他要認知那些意識內容時,就不可避免地要使用概念和語言,而語言是要透過適當的主體互動才能建構出來的。

換言之,任何一個主體要認識自己內在私有的意識狀態,要能擁有對自我的意識,反而要透過公共的語言,這點和維根斯坦的「私有語言論證 (private language argument) 」可以說有異曲同工之妙。其他動物當然也會互動,但牠們的生理條件限制了牠們的認知能力和互動的形式,以致未能發展出語言和概念思維。

**王:**有趣。你剛才提到「絕對知識」,黑格爾的觀念論又被稱為「絕對觀念論 (absolute idealism) 」,「絕對」在他的哲學裏應怎樣理解?不好意思,我對黑格爾哲學實在認識太少,只有問的份兒。

劉:「絕對知識」是《精神現象學》最後一個章節,代表有限的意識經歷了眾多的階段,超越了各種片面的主客對立後,提升至一種無限、而完全自知的層次,達到好像「上帝的視角 (God’s-eye view) 」。黑格爾的系統之所以被稱為「絕對觀念論」,也可透過主客的統一來理解,因為在黑格爾之前有費希特 (Johann Gottlieb Fichte) 和謝林 (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 兩位德國觀念論大將,他們的哲學分別被稱為「主觀觀念論」和「客觀觀念論」,「絕對觀念論」這名稱意味黑格爾的系統把主觀和客觀兩套系統統一了起來。黑格爾非常喜歡用「絕對」一詞,似乎表示他相信自己的哲學是最終極、最全面、無限和無條件的。

無可否認,黑格爾的野心十分巨大,但怎樣才算「絕對」,其實有不同的解釋。我傾向一種較弱的解釋,不認為黑格爾自視為上帝,而是認為他追求的所謂「無限」,不外是要把握一切有限東西的有限性,他聲稱的「絕對」,也不外是理解所有相對事情的相對性而已。

**王:**談到對知識的追求,就不得不提到黑格爾的辯證法 (dialectics) ,因為這是追求知識或真理的方法,而且深深影響後來的哲學家或思想家,最明顯的例子是馬克思,而不少歐陸哲學家亦愛談辯證法,例如阿多諾 (Theodor Adorno) 。

柏拉圖對話錄裏蘇格拉底用來詰難論敵的方法,也被稱為「辯證法」,那是一個相當容易理解的方法,就是透過來回往復的答問,令對方發覺並承認自己的看法有矛盾或不合理之處,然後對方試圖改進,接著是新一輪詰難,再一次暴露對方自相矛盾或不合理之處。然而,蘇格拉底的方法主要是破不是立,而他的論辯很多時候是「爛尾」的,即沒有明確的結論,不是以尋找到真理作結。黑格爾的辯證法應該有所不同吧?

**劉:**剛才提及《精神現象學》中討論到有限意識所經歷的發展,這個發展就是一種辯證的歷程。黑格爾認為有限意識的每一種立場都有其限制,甚至有矛盾之處,有必要被否定和超越;而超越的方法取決於該立場的獨特限制和矛盾,因此會導向一種相應的新立場。

這種洞識矛盾、然後否定原初立場、再確立一種相應的新立場的曲折進程就是辯證法的結構。這種曲折進程不單在《精神現象學》的發展和蘇格拉底式的辯論中出現,而是有更深的存有基礎。黑格爾認為觀念是存有 (existence) 的根基,而辯證關係屬於觀念本身的結構,每一個殊別的觀念可被視為一個特定的有限立場,可辯證地導向其他觀念,因此,不同的殊別觀念構成一個錯綜複雜、並且是動態的網絡。由於黑格爾認為從最簡單的自然現象,到最複雜的社會結構、歷史發展和文化活動,都是觀念不同層次的外在化和具體化,因此他認為辯證發展是體現在所有不同類型的現象之中。

**王:**這麼一來,黑格爾的辯證法便不只是屬於方法論,而且屬於形上學,正如他說的「觀念」不只是屬於心靈哲學,而且屬於形上學。在黑格爾哲學裏,觀念是存有的根基,辯證法對應終極現實 (ultimate reality) 的發展結構。其實我們談了這麼久,談的主要還是黑格爾的形上學,這是不是因為黑格爾整套哲學是以形上學為中心,其他方面,例如他的心靈哲學和歷史哲學,都是從他的形上學發展或衍生出來的?

**劉:**的確如此。

**王:**黑格爾哲學在英美受冷落,我認為主要是由於它是一個形上學大系統。雖然邏輯實證論 (logical positivism) 早已沒落,而現在的英美分析哲學家已大多沒有邏輯實證論者那種對形上學的偏激憎厭,甚至近二三十年還流行起所謂的「分析形上學 (analytic metaphysics) 」,可是,分析哲學裏的形上學是沒有系統性的,至少不會像黑格爾哲學那樣,是一個以形上學為中心的大系統,統攝其他哲學範圍;換句話說,英美分析哲學家對黑格爾哲學提不起興趣,主要是由於它的系統性太強,是一個哲學的龐然大物,與分析哲學那種由下而上 (bottom up) 、逐步探索、希望眾小溪匯成大江河的進路格格不入。你贊成我這個看法嗎?

**劉:**這肯定是一個重要的原因!系統性越強,不同部份之間的關係自然越緊密,而黑格爾哲學的某些部份,尤其是自然哲學,明顯地與當今的知識格格不入。對於一個結構鬆散的哲學系統,我們相對地容易放棄個別有問題的部份,棄車保帥,但對於黑格爾系統那樣嚴密的哲學,我們便更有理由懷疑整個系統本身或其根基是站不住腳的。

儘管如此,還有一些如克羅齊 (Benedetto Croce) 等學者嘗試區分「活的黑格爾」和「死的黑格爾」。黑格爾的邏輯學和自然哲學通常被視為已死的部份,而被視為還有活力的,是其精神哲學中的倫理、國家、歷史和文化觀。

**王:**黑格爾哲學被視為還有活力的部份真的包括他的歷史哲學嗎?我對這說法感到有點奇怪。雖然我所知不多,但至少知道黑格爾認為歷史發展有一個特定的方向,而且是不斷進步的發展;歷史發展就是精神 (spirit,德文原文是 “Geist”) 的發展,最終目的是人類的自由 (human freedom) 。這是一種決定論 (determinism) 的歷史觀,一般被稱為「歷史主義 (historicism) 」,而且黑格爾的歷史主義看來還有神秘主義 (mysticism) 成份;歷史主義和神秘主義在當今學術界都是不合時宜的思想,因此,我很懷疑有多少當代哲學家會重視黑格爾的歷史哲學。

其實,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波普爾 (Karl Popper) 已在他的名著 The Poverty of Historicism 力陳歷史沒有定律,大肆批評黑格爾的歷史哲學,認為那不僅是錯誤的,而且在政治上是危險的。

**劉:**黑格爾的歷史哲學對馬克思影響甚深,因此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這個意義下確實是(至少曾經)很有活力。我認為不合時宜的部份並非歷史主義或歷史決定論本身,因為當今哲學界也有很多形上學的決定論者;若一切物理現象皆是決定性的 (deterministic) ,而且心靈或精神現象依存於 (supervene on) 物理事物,那麼,接受歷史決定論也沒有甚麼稀奇。黑格爾自己反而不是形上學的決定論者,他的歷史決定論也容許很多偶然的空間,只不過他似乎認為宏觀上歷史是由理性支配的,並必然朝著人類自由的方向進展,因此他的歷史哲學被批評為「樂觀主義」。

若這種樂觀主義沒有充份的基礎,可能也給人神秘主義的感覺。我認為歷史怎樣發展是經驗課題,難以從哲學上證成任何樂觀或悲觀的發展規律。然而,黑格爾的歷史哲學也不一定提倡上述的樂觀主義,我傾向把黑格爾哲學理解為一種後設的反省工作。按這種理解,黑格爾的歷史哲學並不支持或反對任何對歷史的事實陳述,而只是分析和整理我們在了解歷史發展時所需的概念。

黑格爾的洞見在於,人類歷史有別於自然現象,要理解歷史不能單單描述事件之間的因果關係,而是要描述個人、社會、國家等主體的意願與行動之間的關係,要把歷史事件視為某些主體的自由意志表現。這種描述和理解方法才算得上是一種歷史觀,否則便只是停留在自然現象的層次去理解精神領域的現象。

A Decorative Image

**王:**好,我們也談得差不多了,令我獲益良多,也減少了我對黑格爾哲學的抗拒。如果我打算進一步了解黑格爾哲學,開始讀原典,你認為我應該先讀哪一本黑格爾著作?有些讀者也可能想讀點黑格爾呢。

**劉:**我建議可以先讀黑格爾的《哲學史講演錄》。我假設想讀黑格爾的讀者對西方哲學應有些基本了解,那麼讀《哲學史講演錄》至少會知道黑格爾在談甚麼,從而認識黑格爾的思維方式。當然,更根本的理由是,黑格爾認為哲學就是哲學史!

**王:**好建議,謝謝!還有最後一個問題,你的《黑格爾新釋》適合入門者看嗎?

劉:《黑格爾新釋》的主要對象是大學程度兼有西方哲學背景的讀者,但大致上看得懂這篇〈哲學對談〉的讀者也可以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