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min read

【專訪】英保守黨前主席被華制裁 嘆西方天真錯判 施志安:中國一直獨裁

A Decorative Image

「有時人們會忘記,中國曾經是個封閉的國家。」前保守黨主席施志安 (Iain Duncan Smith) 接受《立場新聞》專訪時,提到他 30 年前到北京的往事。那時候的中國仍未改革開放,在北京,連西方臉孔都不多見。

那是施志安至今最後一次訪華,也可能是他這輩子,最後一次訪華。

今日,英國 103 名國會議員聯名去信英國首相約翰遜 (Boris Johnson),要求英國政府制裁香港官員,以回應上月 25 日有英國國會議員被中國制裁一事。施志安是風波主角之一,因為他正是 6 個被制裁者一員。這位家族三代人曾居中國的爵士,從此被禁入境中國。

對於被制裁,他感到毫不意外,認為近乎是必然發生的事。

施志安爵士現年 67 歲,自 1992 年迄今為英國下議院議員,2001 年至 2003 年間擔任保守黨主席,於 2010 年至 2016 年擔任就業和養老金部大臣。

身任 Inter-Parliamentary Alliance on China (IPAC) 的聯合主席,他自去年起,在英國國會內、國際政壇中,高調提出「重新定位西方對華外交關係」。施志安多次在英國各大報章強烈讉責中國共產黨正在新疆進行種族屠殺,形容中共是「20 世紀最壞的獨裁者」。在香港議題上,IPAC 則曾多次聲明,讉責中國剝奪香港原有的高度自治。

其對華的政治姿態,顯然觸動中方敏感神經。

A Decorative Image

施志安(圖片來源:Iain Duncan Smith facebook)

80 年末曾訪京 家族三代人曾居中國

「我們的家族與中國淵源深厚。」施志安說。他對中國的關注,遠早於中國經濟崛起、進入西方國際視野之時。施志安的曾祖父於 19 世紀曾長居中國南方營商,晚年都在佛山度過;他祖母在中國出生、成長;他的母親及舅父,亦生於中華民國時期,至 1930 年代初才回到英國。

他說他的祖父非常熟悉中國,即使中國地大物博,祖父亦遊遍各處,甚至曾為中國設立一套郵遞區號系統。1930 年代,他祖父對其立足的中國發展前景樂觀。

他記得祖父曾經說:「中國會發展成為一個強大、安穩的國家。」

施志安本人則要直至 1980 年中後期,才因為出差首次踏足中國。

而他那時所見的中國,與他祖父見證過的中國,還有我們目前認知的中國,已完全是三回事。

「80 年代的北京,只有零星幾間接待外國人的酒店,我們住不進去,於是找了另一間簇新的酒店,據說那是前秘密警察的總部翻新而成。走進去,你知道他們不習慣招待外國遊客,對他們來說(我們)就是不尋常。我卻非常喜歡。」

當年他目睹的中國,是一個連穿牛仔褲都被認為是崇尚西洋文化的未開放國家。而施志安看到的,則盡是貧窮。

「我看不到中國如何能夠進入世界舞台,並且佔一席位。」那是 30 年前他的想法。

A Decorative Image

「改革開放」40年,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西方各國的共業:錯判中國經濟發展

然而改革開放卻令中國經濟突飛猛進。從此西方對中國不得不全面重新評估。就是在這一點上,施志安認為西方國家對中國作出一個「懶惰的假設」,即開放市場、自由經濟,等於國家體制趨向自由。西方的邏輯是,自由貿易理應與民主體制雙軌並行,「貿易會改變中國,將中國自一個共產、獨裁的政權中解放出來,甚至可能趨向民主」,於是他們「急不及待要與中國做生意、建立合約關係、攖取廉價便宜的貨品」。

如今西藏、新疆等的人權問題鬧得舉世沸騰,但在施志安眼中,這些事情並非冒頭於朝夕之間,只是西方各國領袖一貫取態是,他們提出這些議題,中國作出回應,然後以「好吧,我們繼續談生意」作結。他認為,一直以來,沒有人真正將中國國內發生的人權問題當一回事。

「這是一個天真的想法。」30 多年後的他承認。

A Decorative Image

立場新聞圖片

過去數十載,大量資金流入中國,如今中國經濟體已成龐然巨物,然而它並沒有「自一個共產、獨裁的政權中解放出來」,反而在許多西方國家眼中,成為國際間最大的戰略威脅。

或許這一切早已刻寫在歷史裡。「現在中國的態度根本是,認為國家應回到其『必然的主導地位』,就如歷史上那『中原』的概念一樣。」施志安記得祖父以前常跟他說,「中國是個慣於認可終極權威的國家。」二十世紀以降,從民國過渡至軍閥割據,至後來共產黨崛起,「中國從來沒有經過建設真正自由民主的階段,自由民主從來沒有在中國紮根,中國一直都是專制獨裁的統治。」

就是這樣的歷史脈絡下,施志安認為今次制裁不足為奇。「中國向來都對內打壓人民,對批評聲音一律採取壓制手段,甚至拘捕異見人士。它只是以為可以照辦煮碗,將同一套放諸四海。」

「現在已很明顯,中國不接受與西方共存,決心要支配和控制其他自由國家。西方逼在眉睫的問題是﹕如何應付中國?」

Politicians around the world must speak up… 12 is more than a number.@lukedepulford nominated me to raise awareness about the campaign #save12hkyouths

I now nominate @marcorubio @kimbakit @SKinnock to post a similar photo. pic.twitter.com/CmOUlgE6Mt

— Iain Duncan Smith MP (@MPIainDS) October 17, 2020

英國對華外交政策維持曖昧

施志安的答案是,西方應全面檢視經濟政策,減少依賴中國市場,轉而投資在理念和價值相同的自由國家。

「各國是時候聯合起來,向中國傳達清晰的訊息:『中國必須遵守世界秩序,一套以規則為首的秩序』。」

話雖如此,英國首相約翰遜的意見卻似乎不一樣。

在施志安被制裁 2 天後,約翰遜會見了他與一眾受害議員,「我堅決支持他們和其他被中國制裁的英國公民」,約翰遜說。但上月 15 日,約翰遜發表《安全、國防、發展與外交政策綜合評估》文件時,又指英國經濟體系「需要與中國接觸,並繼續對中國的貿易和投資開放」,稱英國要「更加積極加強與中國的經濟關係」。

文件出爐後被不少人士狠批天真。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曾銳生分析指,約翰遜是維持其一貫的 Cakeism(蛋糕主義,同時吃到和擁有一件蛋糕)取態,也就是說,嘗試在對華關係上盡攬所有好處,卻不願承擔壞處。他形容約翰遜是想「一腳踏兩船」,「佢係暫時踏到,但踏得幾耐呢?」

A Decorative Image

圖:BBC 影片截圖

而其實英國對華外交政策曖昧,不是第一天的事。2015 年曾是中英關係的「黃金時代」。那年十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英,是十年來首次有中國國家領導人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時任內閣成員、財政大臣歐思邦 (George Osborne) 揚言「英國是中國在西方的最佳伙伴」。直至 2020 年初,武漢肺炎在英國爆發,由上至下的社會輿論均將疫症歸咎中國,才開始有愈來愈多聲音指英國應該覺醒,中國是不可靠的生意拍檔。以施志安為首,一眾「反抗」的保守黨議員也在對華議題上強硬起來,率先反對華為 (Huwei) 參與英國 5G 網絡發展項目。同年 7 月,英國政府宣布,禁止華為參與 5G 項目。

施志安也倡議英國應該禁用 TikTok,指 TikTok 的威脅與華為沒兩樣,然而這次則遭英國政府冷待。事實上,TikTok 近月還在倫敦租了辦公室,準備大展拳腳。

上月在英國下議院,施志安就一項貿易議案提出修正案,內容包括制止英國政府與涉種族屠殺的國家進行貿易來往。修正案要求英國政府的貿易協議今後要經過司法專家審查,以決定貿易對象有否進行種族屠殺。議案沒有明言針對哪個國家,但矛頭指向誰是顯而易見。貿易大臣格雷格・漢茲 (Greg Hands) 強調政府反對修正案,聲稱它「模糊了立法與司法」。最終修正案以 318 票對 300 票之差,未能通過。施志安其後指責英國政府「窮盡方法避免做任何令中國不悅的事」。

「英國政府的態度總是,『每次有外交問題發生,我們都置之不理』。」施志安說。「我認為這全是因為(英國)『太天真』,卻自以為聰明。」

A Decorative Image

施志安(圖片來源:Iain Duncan Smith facebook)

「我不會被嚇退」

雖然施志安沒有資產在中國,但制裁還是令他失去了往中國旅行的機會,畢竟中國或多或少也是他家族歷史的一部分。

但他果斷說:「我反正也不打算再訪中國。」

「這次制裁反映的是,中國製造一場外交災難,他們的行動正好證明有事需要隱瞞。」

「我不會被嚇退。我只會繼續做我正在做的事。我和 IPAC 的其他成員,將會繼續關注和處理與中國有關的事務,即使這意味著更多人可能遭受制裁。」

「有些『東西』就是無法理解甚麼叫言論自由。」

文/Fiona C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