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min read

【專訪】橫跨反送中與國安法 攝影師謝明莊主編《回應時代》論藝術與社會

A Decorative Image

2018 年,香港推廣攝影的藝術組織「光影作坊」構思名為「回應時代」的系列講座,請來攝影師和藝術家對談創作與時代的關係。首場講座「雨傘與他的視覺產物」2019 年 1 月舉行,原定由雨傘開始一路回帶,天星皇后、沙士廿三條、回歸、八九民運⋯⋯但去到第三場講座之後,香港「反送中」抗爭全面爆發,立即因應社會變化加開「反送中」的場次。討論回應時代的講座恰巧遇上大時代,記錄講座的刊物出版過程亦橫跨《港區國安法》實施。內容雖然談及「反送中」,亦附抗爭相片,但他們堅持一字一圖不刪。

《回應時代》策劃人、「光影作坊」創辦人之一的謝明莊接受《立場新聞》訪問時說,機構向來關心攝影與社會的關係,一直依照理念辦事,「我仍然相信香港是言論自由的社會,仍然相信香港可以有自由創作的空間。我就抓住這一點繼續去做。」

A Decorative Image

「光影作坊」創辦人之一的謝明莊 (攝:Tsz Hong)

講座棄「改革開放」 增「反送中」

與其他藝術媒介不同,謝明莊認為攝影與現實關係比較密切,策劃「回應時代」系列講座時,特意安排一個攝影師跟一個跨媒介創作的藝術家同場對談,討論他們各自的作品如何與時代拉上關係,「攝影很多時回到事件本身,其他藝術創作會多一層消化,不像攝影那麼直接」。回應時代,自然得處理「時間」的命題,2018 年策劃時,他們倒數尋找「有甚麼值得抽出來說,或者甚麼事件對香港社會的衝擊比較大」,最終選取六個時間點。雨傘、廿三條也好,九七回歸、八九民運也好,他發現與社會關係密切的創作或多或少總會觸及到一些政治事件。 

A Decorative Image

策劃「回應時代」系列講座之初,以 1978 年改革開放為起點,後來因應時局變化改為討論「反送中」。 (圖片來源:光影作坊 Facebook)

「回應時代」六場講座在 2019 年 1 至 11 月舉行,原定由 2014 年香港雨傘運動說起,講到 1978 年中國改革開放。年中爆發「反送中」以來,謝明莊記得幾乎每次都有觀眾或講者觸及「反送中」。一來,攝影與現實關係密切,「對藝術家、攝影師來說,牽動是比較大」;二來,他回顧過去那麼多事件之後,判斷「反送中」牽涉最廣,所以決定放棄「改革開放」的場次,加設「反送中」講座。時間線雖然有變,但謝明莊強調意念無改。雖然談香港無法不考慮中國,但主要關注還是在於香港,「改革開放是中國近代史的重要里程,但未必最貼身、最牽動到香港人的情緒」。

A Decorative Image

《回應時代》講座及出版涵蓋八九民運到雨傘運動,甚至後來發生的「反送中」抗爭。 (攝:Tsz Hong)

據問卷調查結果,講座反應正面,不少參與者認為活動甚有意思。謝明莊認為,香港沒太多出版觸及藝術創作與時代關係,「可能有文章寫過,但沒有系列整理」。2019 年底講座結束,他遂構思出版記錄,好讓對香港藝術有興趣的人多些資料去做研究。出版項目獲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惟受疫情拖延,製作進度較為緩慢,最終在 2021 年 2 月面世。

創作向來在有限空間內展現

由策劃到印刷完成,《回應時代》一書的製作再次遇上時代。講座全數落幕,整理資料準備出版之際,2020 年 7 月《港區國安法》出台。作為藝術機構,謝明莊坦言計劃出版不得不關注《國安法》可能帶來的衝擊與影響。製作此書,他們曾向相關法律人士查詢意見,並再向參與藝術家再三確定講座內容,最終各方都都沒有刪改任何內容,「起碼在我現在有限的知識裡面,我看不到我們的出版和講座會干犯到《國安法》」。該書現時收錄攝影師陳朗熹在「反送中」抗爭的作品,中大之戰、理大圍城等等內容都包涵其中。今時今日,這些題材對某些人來說可能變成「敏感詞」,甚至有印廠因而拒絕承印。不過,謝明莊透露是次出版過程順利,未有遭逢刁難。

A Decorative Image

《回應時代》收錄攝影師陳朗熹在「反送中」抗爭的作品,中大之戰、理大圍城等等內容都包涵其中。 (攝:Tsz Hong)

「做任何事情都會引來不同意見。問題是,大家能否理性討論。」謝明莊形容,做展覽做出版都是「想有溝通」。藝術家嘗試用影像去表達感受,但觀眾可以有不同想法。各人都可以有各自的喜惡判斷,重要在於大家如何對待「不喜歡的事物」,「大家是否可以坐下來討論」。疫情前,光影作坊每有展覽都設藝術家講座,藝術家分享創作理念之餘,觀眾亦可提問,提出有不同看法。不同人可以有不同意見,但都有平台展現出來。作為平台提供者,他相信「香港是一個多元、包容的社會。不是只得一個聲音,這是香港珍貴的地方」。

生於斯,長於斯,已過花甲之年的謝明莊仍然執著於要相信所做之事。他認為著緊香港的人關心社會「好正常」,藝術家透過創作「表達他們對這些事件的感受和看法,正正是藝術要做的事」。數碼影像出現之後,攝影變成普及媒介,挑戰反而在於怎樣在每日成千上萬的影像之中令人留下印象。大時代創作,他認為首要是「忠於自己」,誠懇、坦白地面對自己;再思考你想講甚麼、與人分享甚麼,「藝術是有情感部分,容易觸動到人,那個空間是好闊的。」

站於機構層面,謝明莊未預視到未來運作更加困難,暫不擔心官方資助出現變動,「有人覺得這可能是限制,但創作本身就是在有限的資源和空間內嘗試去展現」。他不諱言,限制必以不同形式出現,但藝術家不會因為限制出現而不去做創作。蘇聯,東西德,甚至今時今日的中國大陸創作都不曾因為政治環境和空間而中止,換個形式還是會繼續做下去。他認為「回應時代」講座和出版,乃至近月與抗爭相關的展覽,只是沿著機構的理念走下去,「我仍然相信香港是言論自由的社會,仍然相信香港可以有自由創作的空間。我就抓住這一點繼續去做」。

A Decorative Image

謝明莊相信香港是言論自由的社會,仍可有自由創作的空間,「我就抓住這一點繼續去做」。 (攝:Tsz Hong)

文/黎家怡
攝/劉子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