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min read

【學運換代 4】「社運可無大台無領袖,但不可無方向」

A Decorative Image
港大學生會會長馮敬恩
A Decorative Image
浸大學生會會長陳思豪

A Decorative Image
嶺大學生會會長劉振琳
A Decorative Image
中大學生會會長王澄烽

A Decorative Image
:香港社運現在大部份激進人士不認同大會和領袖,即是__「沒有大會 只有群眾」。你們怎樣看這種趨勢?

A Decorative Image
:我認為「大台」應該是資訊提供者。但它會不會覺得自己是領袖,要你聽它講?現在社運有一種大佬文化,就是講「社運 CV」,但我覺得社運人士之間(的關係)不應該是(建基於)你被捕過多少次,而是講互相尊重。(我覺得市民對「大台」的反動,)是市民抗拒社運大佬的意識形態,多於(質疑「大台」的)實際操作。

A Decorative Image
:如果大台 set 得好些,執行方法好些,讓不同意見的人都可以表達自己,(那就很好。)有些時候當大家討論完、傾完都無一個共識,那就不應強加一個共識

A Decorative Image
:我不同意去組織化。當然組織不一定就是要大台,但那應該是一個有權力的東西 。組織就是能讓人凝聚,尋求共識一同行動,這是有必要的。每個人能力有限,如果可以做好分工,行動就不會很單一。例如有人講行動現場,有人 distract 對手注意,另一班人做其他事……有堆人一齊行動,內容就會豐富。

除此以外,組織也可以尋找自己的發展方向,讓大家把概念拋出來,看看組織可以怎樣成長。當大台不斷去組織化,那便會出現一個問題:你要相信甚麼?你雖然知道自己是個獨立個體,但當無其他東西可以依靠,就會很容易被對手擊破。

A Decorative Image
我覺得一場社運可以無大台、無領袖,不過不可以無方向。其實群眾也期望大會能夠給出方向,只是佔領運動的大會沒能提供。

講到「沒有大會只有群眾」,根源問題就是大會認受性不足。當更多群眾參與大台,令大台認受性提高,那我覺得有「大會」也不是問題。否則如果「大會」沒有足夠認受性,那它的行動就無人 buy,叫人衝也無人理。大會要做足夠的工作,使其得到認受性。從佔領行動可見,這部份是做得不足的。

A Decorative Image
:組織是重要的,但那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組織、多大的組織、包含多少不同聲音的組織?這才是要考慮的地方。你不可能全部事情都以個人為單位去做,但是兩個人、三個人、十個人又算不算一個組織?

我認為,可以讓擁有相同意念的人組成一些大小不同的組織,在不同議題上合作。如無共識,就各自行動。我覺得組織有存在必要,但未必是讓一個最大的組織話晒事。

A Decorative Image
:組織就是個體的集成。它應該是個體的共識展現,每個人參與其中,都應該能夠表達意見,然後再由組織去梳理,再把整個想法表達出來。但你看到雨傘革命中,大會會問「大會已經設立咗,點解要衝擊大會」。這些自行充權、用社運 CV 充權的表現,不是令人信服的做法。

但組織或一個大會的存在是否必要呢?我認為是。只是有兩個問題:第一、它是否展現到集體意志,其行徑大家是否認同?第二,集體和個體能否在其指令下做選擇?例如組織說大家一齊去衝,那個體有沒有選擇權?可不可以揀衝第二度?如果這些問題未解決,我就傾向要一個功能最少的大會,也就是提供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