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運換代 3】「我會叫雨傘運動做雨傘革命」
所以我會認為,大家在雨傘革命中是有拿東西走的。只是若你問夠不夠,當然不夠。你的訴求沒有得到回應,只換來一個成效不彰的談判。實際得到的成果是無,這是需要承認的。
最近我看到《學苑》一個民調發現,港大學生對抗爭模式有一種思維上的轉變。這場運動完結後,學生的想法有種轉向,就是「和理非」如靜坐遊行,或者俗稱唱 K 的運動模式支持率已大幅度下降,衝擊街道和政府機關的接受程度,則大大提高。
雨傘運動作為一個近年香港重大的政治氣氛轉捩點,它其實令一大班人,甚至很多未政治化的年青人直接參與,而不只是看新聞和報紙。我就聽說過,很多人是第一次去佔領運動,參加社會議題的。他們會幫手做傾偈隊,幫忙防守。很多市民因為這個運動被政治化,夠膽站出來。如果是從這方面講,傘運不是一個失敗。
另一點就是,我覺得它令社會反思,發現香港無論教育到政治都充滿家長主義。傘運就是一個回擊,提出社會應該嘗試接受年輕一輩的新思潮,而不是「你同我唔同就打開你」。這不只是一個世代之爭,更是一個意識型態之爭。這個「爭」又不是完全對立的,而會激盪出新思維。所以我覺得雨傘運動不是成功和失敗,而是給我們契機去思考新的社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