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min read

【坪輋模式 1】他們在推土機前搞藝術

坪洋公立學校廢置的禮堂
坪洋公立學校廢置的禮堂

坪洋公立學校廢置的禮堂

天翔的家,園子裡種著一棵荔枝樹。小時候,他喜歡爬上屋頂,一邊畫畫,一邊摘荔枝吃。每天起床刷牙準備上學,他總在屋外,看著晨光晞微,旭日初上。

「那時覺得沒甚麼特別,長大了才發現原來好困難。」

困難,好困難,甚至是不太可能。天翔的家已經被地產商圍起來了。

天翔 10 歲的時候,隨父母來港,居於粉嶺坪輋。家人務農為生,而他則在村內的坪洋公立學校讀書。直至數年前,天翔外出工作期間,地產商帶同律師上門,向其父交代收地安排,「父母字都唔識多隻,書也沒怎樣讀過,那時老豆已經 80 歲,他只是一個農民。爸爸當時好嬲、唔開心。」

「我都好嬲,真係嬲!」

原來地主將天翔屋企的地直接賣給地產商,事前未有通知,律師奉命來執行業權。律師信無休止的轟炸,令他不知從何入手,「嘗試過寫反對信,但又要準備好多文件去證明業權。後來爸爸過身,問題就更複雜。」

天翔與媽媽就這樣被迫離開坪輋的家,離開一個熟悉的生活場景。昔日的家園,空置荒廢至今,地產商以鐵絲網包圍他們的房子。

天翔不是唯一面對「逐客令」的案例。這是「新界東北」的一種現實。

* * *

坪輋,位於打鼓嶺以南、軍地以北,早年已有人聚居。隨著人口增長,適齡學童漸多,惟坪輋位處邊界且交通不便,村民便於 1950 年代初建立坪洋公立學校,應付區內下一代就學的需要。建校初年,師生大部分都是村民,一磚一瓦均由師生合力營建,不少坪輋家庭兩代都畢業於此校。

坪洋公立學校舊班相
(圖片來源:空城計劃提供)
坪洋公立學校舊班相 (圖片來源:空城計劃提供)

坪洋公立學校舊班相
(圖片來源:空城計劃提供)

坪洋學校的盛衰,可說是坪輋村落發展的映照。學校全盛時期學生多達 400 人,到了 1990 年代學生人數已下降至只有數十人,2007 年,學校最終因為收生不足而被殺。

土木工程拓展署及規劃署在 2008 年,根據十年前展開的《新界東北規劃及發展研究》,將古洞北、粉嶺北及坪輋/打鼓嶺列為新發展區。根據規劃建議,坪輋將會發展成特殊工業和較低密度的住宅用途。地產商於是趁機大規模收購農田,囤積以待日後發展計劃推行時,築成大廈出售牟利。

2010 年,政府正式就「新界東北發展」落村,舉行「居民諮詢會」,與會居民質疑計劃是「把他們經營了幾十年的社區,連根拔起」。同年,關注組織本土研究社成立,成員陳劍青多次到坪輋,向村民解釋規劃大綱,為村民關注自己社區「被發展」埋下了種子。兩年後,坪輋村民成立「打鼓嶺坪輋保衛家園聯盟」,舉辦導賞團,吸引區外人士到訪,認識新界東北發展對村落的影響。

* * *

成立於 2011 年的「空城計劃」,在尋找廢校舉行展覽的時候,因為陳劍青而遇上坪輋。

空城計劃核心成員之一盧韻淇 (Wiki) 憶述對坪輋的第一印象:「第一次來是陳茂波有個諮詢會在附近,那時候沒太大感覺;之後再來,入到村裡面,覺得空氣真的比市區清新一點。」

第一屆空城藝術節──「坪輋•村校•展演」在 2013 年夏天舉行,租用廢置的坪洋公立學校,進行為期四日的展覽、表演。空城計劃另一成員黃宇軒 (Sampson) 難忘當年在廢校禮堂進行的音樂會:「那是我們近年最開心的回憶,大家都好 high。其實純粹一點,再好的藝術經驗,都是要靠這裡(坪輋)的人脈和空間。」

第一屆空城藝術節音樂會
(圖片來源:空城計劃提供)
第一屆空城藝術節音樂會 (圖片來源:空城計劃提供)

第一屆空城藝術節音樂會
(圖片來源:空城計劃提供)

空城藝術節的展開,標誌著藝術介入坪輋的開始。此後,YMCA、MaD、藝穗民化節等不同創作團隊,陸續到區內進行藝術活動,為村落帶來一番新景象。

坪輋土生土長的村民張貴財(財哥)表示,由保衛家園聯盟舉行的導賞活動,加上與區外組織的合作,令近年到訪村落的人多了,人流「彳亍咁轉」(編按:cit1 coek3 咁轉)。村落昔日位處禁區內,村民少與市區接觸。隨著近年禁區開放,配合種種藝術文化活動,村外村內交流增加,讓村民「行前多一步」。近年不同團體在坪輋擺放的藝術裝置和繪畫,財哥更給予高度評價:「美化村落,大家就愛惜多了」。

* * *

就在「坪輋•村校•展演」舉辦那年,政府公佈修訂「建議發展大綱圖」,以區內「缺乏集體運輸系統和其他基建配套」為由,暫時將坪輋和打鼓嶺剔出新發展區範圍。

坪輋「被發展」的威脅稍為紓緩,但被迫搬走的天翔並不認為問題已解決。「其實沒有分別,地產商是寧願把土地丟空,也不會平一點讓給你。就像超市賣剩的麭包,他們寧願淋水讓它發霉,也不讓露宿者吃。社會就是那麼不文明,以利益主義去思考。」

空城計劃與村民合作的村落彩繪活化計劃
空城計劃與村民合作的村落彩繪活化計劃

空城計劃與村民合作的村落彩繪活化計劃

暫緩,只是將推土機叫停,但機器還是在村口,等著你。

空城計劃成員在推土機前搞藝術,參考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和英國福克斯頓三年展 (Folkestone Triennial) 的模式,嘗試在香港探索閒置土地蘊含的可能性。首屆舉行三年後,空城藝術節捲土重來,Sampson 認為實驗從社區開始,卻不限於社區,「只是強調兩點:戶外、好睇,是純粹一個藝術經驗。」

藝術介入社區,策展團隊從人與空間出發,最終走出怎樣的「坪輋模式」?村民怎樣看待藝術節?成效如何?

《立場新聞》最新專題「坪輋模式」,將會從空城藝術節的案例,探討一場本地藝術盛宴,引伸出的人情與空間互動可能。

文/gr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