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min read

【圖輯】從荒漠到戲曲中心:謝至德鏡頭下的變幻西九

A Decorative Image

當年油麻地果欄工人躺在填海區工地的大石上休息。此處現為富榮花園。

1994 年, 香港攝影藝術家謝至德(旻翰)開始拍西九龍填海區,見證一塊土地從無到有。

「西九填海區應該係 97 前第一次喺城市、downtown 進行嘅大規模填海工程,嗰陣去睇覺得好震撼。」謝至德憶述。1990 年,香港政府展開西九龍填海計畫,把九龍半島的面積擴展三分一,在油麻地至荔枝角之間的海港填取共 340 公頃土地,填海區南端一幅約 40 公頃的土地便是現時的西九文化區。 謝至德用了 25 年記錄西九龍填海區變遷,看著一片沙漠、爛地漸漸種出高樓。

謝至德形容九十年代的西九龍填海區就像個「暫借的樂園」,人們會到那裡晨運、踢足球、玩模型飛機……後來,隨著基建項目開展,樂園也就消失了。但他認為這些消逝不一定等同滅亡,因之後迎來公路、豪宅、屋村、商場等各種建設的誕生。「其實係一個輪迴——有生,然後有死。」看著曾經熟悉的人與物的消逝,難免會感到惋惜、不捨,但他相信只有學會接受無常與變幻,才能活得快樂。反之,「如果我們常把心態放在不變之中,會很痛苦。」

話雖如此,看似豁達的謝至德其實也曾為這片土地的變遷感到絕望,更因此整整一年停止拍攝任何西九光景。 「因為嗰陣西九文化區啱啱成立、動土。而當你自己做嘅藝術作品正正係呢塊土地嘅時候,你會好灰心失意;望住西九開始 run,不同事情係呢度發生,我覺得我留低嘅腳毛比你哋任何人都多囉!」畢竟為一片土地付出二十多年的時光,到頭來沒有任何回報:既沒有機會辦與西九龍填海區有關的展覽或獲得政府資助,而這地方好像也沒有因他的紀錄而有任何改變。他開始質疑自己過去所做的一切,盡是徒勞。

直到三年前茹國烈找上謝至德,委約他拍攝與戲曲中心誕生有關的作品,他才又慢慢地找到西九填海區攝影項目的另一種意義。在戲曲中心地盤的三年,除了用鏡頭記錄建築空間,他也拍攝粵劇台前幕後的參與者、建築工人。也許這是他在這裡花了二十五年所換來的獨特視角。「很少人會用這種方式記錄一個工程計畫。」對謝至德而言,無論是與茹國烈的溝通過程,還是每天戴上安全帽、穿著反光衣並自稱工人的他在地盤拍攝,與工人打成一片,這三年計畫體會到的平等、關懷與愛,都是他在西九找到的新意義。

某個夜,謝至德獨自來到荒蕪的戲曲中心工地,用投影機把自己九十年代拍攝西九填海區的舊照逐一投影到白牆、水管、布幕上,作為最後一個西九龍故事,為自己二十五年創作拉上帷幕。同時,他認為把歷史放進戲曲中心,也算是賦予這地方多一層意義。「透過攝影呈現一個時空或年代發生的事,留下一些藝術作品讓後世去反思。」

「有樣嘢令我一直堅持創作:你唔做,就會冇。我地返唔到轉頭,就算返到轉頭,人同物都經已消失。」他相信,戲曲中心這地方屬於所有人,不只限於戲曲界人士。

展覽: 戲曲中心的歷程

日期: 2018 年 12 月 30 日至 2019 年 3 月 31 日

時間:10:00 - 22:00

地點:戲曲中心中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