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min read

【告別港視 2】《選戰》總導演回望 黃國強:最後什麼都沒變

A Decorative Image

黃國強

一年前,黃國強和香港電視,是傳媒和觀眾的焦點。

那時候,港視即將開台,《選戰》獲十萬網民投選為開台劇集。於是,身為總導演的黃國強頻頻亮相接受訪問,由電視的選戰,談到香港的選戰;由香港電視的未來,談到香港的電視未來。

到正式開台,更是全城哄動。觀眾金睛火眼,爭先恐後,只為一睹《選戰》風采。一周過後,港視宣布收視,每日平均有 56 萬人捧場。無論是香港電視、《選戰》,抑或黃國強,當時氣勢都一時無兩。

然後呢?

兩個月後劇集《童話戀曲201314》首播,收視急跌至 22 萬;到五月份播出《歲月樓情》,收視再跌一半至 11 萬;六月底《末日 +5》播出時,觀眾數量只餘 8 萬,亦即「1 點」收視……換言之,成績跟亞視相距不遠。

上述劇集,連同《選戰》,四齣都是黃國強的作品。因此,產量為眾多港視總導演之冠的黃國強,基本上見證了過去一年香港電視的墜落曲線。

為此,不少港視人埋怨大眾離棄港視,但黃國強卻不同意。在他眼中,觀眾從來毫無責任,真正要負責的,是企業投資者(即王維基),以及港視一眾幕後製作人。

亦即他和他的同事。

「**恕我不客氣,望返轉頭,我不覺得這 21 齣劇[1]有咩驚天動地。**包括在下的《選戰》,亦都有好多缺失的地方。」對於港視,外間讚口不絕;他卻不介意下詔罪己。

「最大鑊的是,這班參與電視革命的人不太睇到自己有問題,只不過被那種浪漫情懷繼續薰陶,未進入很徹底的、對自身的批判。」這位港視導演最介懷的,是事到如今同業們仍然缺乏反省。

「其實都過咗兩年咯,成件事情心如止水地望返轉頭,你應該會睇到自己好多問題。」

已淡出視線的黃國強,如是自省。

*   *   *

觀眾無變,「好睇就睇你」

「香港電視可能死了,但市民開始留意怎樣選擇娛樂,就算在無綫的人,也開始反思自己在做怎樣的創作,有種子在大家心中萌芽。」

黃國強首先反思的,是以上一番話。兩年前,港視不獲發牌之後,人人萬念俱灰。演員們擔心生計,製作人不忿心血毀於一旦,觀眾們厭惡香港電視業回到起點。偏偏黃國強當時接受訪問,卻語帶希冀,一廂情願地認定這場戛然而止的電視革命,已為觀眾和整個電視工業帶來改變的種子。

「無咁理想囉。」兩年後,港視仍然無牌,劇集已全部出街。黃國強回想當年,卻只剩下一句慨嘆。

慨嘆,因為在他眼中,過去兩年香港電視掀起的電視革命,似乎沒有對觀眾,對無綫,帶來什麼改變。

先說觀眾。「觀眾都是好商業的動物,好睇就睇你,唔好睇我都係唔理你。」黃國強認為,當港視劇集播出時,確有不少港人為之感興趣,但到現在所有自製劇都播完了,大家又回復此前的狀態 — 沒要求的繼續看 TVB,沒有轉台;有要求的繼續尋找跨境娛樂,也沒重燃對港劇的支持。「觀眾唔會因為港視出現,而令佢對香港劇集再有盼望。」

觀眾沒改變,那香港的電視製作人呢?黃國強認為,也沒有。「可悲的是,從業員基本上不會因為香港電視的出現,在創作思維上有好大的改動。」以 TVB 為例,無論港視出現以至消失,其節目都沒有翻天覆地的改變 — 刻板又老套的劇情仍在,荒謬又可笑的錯漏亦然。「我甚至覺得,原來香港電視對呢班人(TVB 幕後)無任何影響。」黃國強語氣頗為欷歔。

「他們是香港的主流,但好可惜,他們無被影響過。」

A Decorative Image

*   *   *

製作依舊,「唔覺得有咩驚天動地」

但這也不是最教黃國強欷歔的一群。「恕我好唔客氣講,經過今次之後,我亦看不見香港電視製作人在創作思維上,有多大的改變。」矛頭直指港視同事,以至他自己。「你睇返 21 套戲[1],我覺得只不過是各位香港市民同傳媒對我們的憐憫,無乜對我們有很嚴苛的批評。」

事實上,翻開過去一年有關港視的媒體報道,確實「有讚無彈」。提起港視,無論觀眾、評論人,以至記者,都自動自覺留有一手,不然就以「起碼好過無綫」為之開脫。

黃國強自問於心有愧,「但我自己睇返轉頭,唔覺得這些劇集有咩驚天動地。」

而他更著緊的是,自己的同僚似乎沒什麼自省的能力。「不是太多人看得見自己仍然有問題,仍然繼續講香港電視好好,香港電視的作品創作幾咁……」他甚至認為,港視這班參與電視革命的人,仍然被一股浪漫情懷蒙蔽,未進入對自身作品的徹底批判。

但明明 17 齣劇集都已播完,理應是盤點檢討的時候。

「而家心如止水,望返轉頭,你會睇到自己好多問題。」黃國強說來,語重心長。

*   *   *

A Decorative Image

圖片來源:《選戰》韋文軒撞車一幕。當時不少觀眾大讚這一幕畫面精美,遠勝無綫。

對港視作品的三點質疑

港視和無綫兩家電視台的分別,近年大家已聽過很多遍。譬如說,港視用的是電影器材,畫面明顯更優勝;制度上,他們容許台前幕後較長時間拍攝,拍出來的作品因而更加認真。

黃國強倒認為,這些條件是優勢,也是挑戰。

因為在硬件、制度配合之下,電視製作人再沒有藉口拍出「膠劇」、「爛劇」。還在港視工作的時候,黃國強經常跟下屬說,「公司已經畀咗最靚的機器、最好的刀刀劍劍畀我們去打呢場仗。而家已經再唔係兵器之爭,而是戰術同思維之爭。」

換言之,這是比試真功夫的時候。

黃國強不否認部分港視作品出色,如《導火新聞線》,無論人物的描寫,以至情節的處理,都是上佳之作,「你會好緊張方凝之後點」。

縱有例外,但他始終認為大部分港視劇集在這場「戰術同思維之爭」都敗下陣來。

這一年,很多人都讚港視劇集「製作認真」、「畫面精緻」。但黃卻大唱反調,並提出頗驚人的說法:如果撇除硬件的優勢,港視的作品其實跟無綫沒有太大分別。而關鍵,正正是黃國強反覆強調的,「創作思維」。

就港視劇集的創作思維,他提出了三點質疑。

第一,在於「家爺仔乸」。黃國強形容,港視劇集於題材上好像跟 TVB 有很大的分別,「好似勁啲咁」,但實質的內容其實十分相像 — 永遠離不開家庭的世界。

黃國強拒絕舉例,但看過港視劇集的觀眾也許心領神會:萬眾期待的《警界線》第六集已出現尋親情節;《歲月樓情》是典型的 TVB 式家庭倫理劇種;餘下來的《三面形醫》、《來生不做香港人》,命題或宏大或偏鋒,但撕去表層花紙,大多是一式一樣的餡料:「家爺仔乸」。

但家庭關係不正是戲劇的重要元素嗎?黃國強說,他不是完全否定「家爺仔乸」,但港視劇集的問題,卻是跟 TVB 一樣,「將整個戲劇世界等同於家爺仔乸,你唔見咗個媽,或者我唔見咗個女,走不出這些討論。」

A Decorative Image

圖片來源:《警界線》片段截圖

另一問題在於「意識形態」。過去一年,港視劇集常被奉為「神劇」、「預言劇」,能反映現實中的政治,黃國強卻不以為然。在他眼中,就算那些擺明掛上「政治」招牌的作品,如《選戰》、《來生不做香港人》,意識形態上都不夠批判性,「去到最 core 的地方,都無再行進一步。」即使是人人讚好的金句,如「立法會比班爛人把持住」(《選戰》),黃國強也認為是很皮毛的東西,一般雜誌、報章的專欄也會這樣寫。只是變成對白,在電視播出,大家忽然大驚小怪。

「同埋,只不過噏出來之嘛,你無在戲劇上面有咩批判性,純粹是比較 juicy 的東西。」黃國強認為電視製作人不敢挖得太深,甚至坦承,之所以出現這類令人精神一振的對白,純粹是「商業策略」,「我知道大家鍾意睇呢啲,所以寫落去。意識形態上批判性唔強啦,只係用懶社會性的,包裝商業策略。」

你很難不佩服他的坦率。

A Decorative Image

(圖片來源:《選戰》片段截圖)

第三點,則指向劇集的拍攝手法。港視經常標榜實境拍攝,但黃國強卻說,所謂「實境拍攝」有時無異於自欺欺人。為什麼?譬如說要拍一班人在會議室開會,無綫會在拆去兩面牆的廠景拍攝,港視則會在一家真實的會議室取景,不過攝影機的擺放位置,卻跟無綫沒大分別。

「我們是在牆裡面拍,但思維上係無分別的。」牆拆了,但牆仍在。因為那幅牆,建於這班製作人的腦袋裡。

黃國強還打了個比喻:有一班畫家,從前擅長素描,近來改畫水彩,於是收起白紙和鉛筆,換上簇新的畫布和水彩筆。可是一下筆,他們還是不期然地用素描的筆觸去畫水彩,而且畫來畫去,只懂用黑色。

港視的製作人們,許多都是用水彩畫素描的天才畫家。

攝影機的擺位只是其中一個例子。黃國強說,許多由無綫轉投港視的導演,在鏡頭的運用、節奏的掌握、戲劇的處理,以至給演員的指示上,都脫不了 TVB 那浸味道。

「我們每個人都是飲 TVB 的奶長大,根深柢固。」

如果港視獲得牌照,製作人們得以繼續摸索,也許終有一天能擺脫這股 TVB 味。只是眾所周知,時至今日,這場電視革命已悄然結束。

「摸索期太短,我們已經消失咗。」黃國強無奈地說。

*   *   *

王維基的責任

作品質素未如理想,幕後製作人當然責無旁貸。然而,港視收視的下滑,卻不完全是因為作品質素不濟之故。畢竟,香港觀眾不是個個有能力去挑剔劇集的「意識形態」,又或鑑別攝影師的「運鏡技巧」。

那為何過去一年,香港人會離棄港視?黃國強也歸咎於企業投資者 — 即是王維基。

首先,他把矛頭指向港視網站的設計。「我成日都講,喂,你個平台真係好鬼麻煩,觀眾點上來睇啫?點解 YouTube 咁成功、facebook 咁成功,就是因為平台設計都好,user-friendly 囉。但你唔 user-friendly 喎。」開台不久,港視決心宣傳網購,於是換了網站設計,劇集片段就只在一個小框裡播放。看似很細微的改動,卻令不少觀眾卻步。

A Decorative Image

圖片來源:HKTV Mall 網站

第二,是港視的「宣傳」。「你唔好以為在 facebook 發幾張圖,就以為做咗宣傳吖!你作為投資者,係咪應該 arouse 他們的興趣?」事實確實如此,開台數月後,港視已很少為劇集做宣傳。就算有新劇上演,若非一兩間友好媒體自發報道,觀眾恐怕不易知悉。

黃國強的《歲月樓情》、《末日 +5》,都這樣無聲無息地出街,又無聲無息播出大結局。**「嗰件產品我已經做哂喇,你其實係咪都要做啲嘢?」**他試過向公司要求,卻不得要領。

這正好說明一個事實:電視製作茲事體大,生產程序環環緊扣,就算製成品怎樣優秀,若沒有適當的宣傳,將之推出市面,結果還是會失敗。

「我預咗收視會跌,個 trend 我預哂的,只不過無諗過跌得咁斜,如果做啲嘢(宣傳)可能佢無跌得咁勁。」他慨嘆。

「我會覺得可惜囉。」

*   *   *

北上?「『香港導演』未必呃到飯食」

是可惜,但已成過去。

今天港視歲月告終,幕後製作人們亦已四散。黃國強離開港視後,轉投了劉德華旗下的映藝電視製作有限公司,當創作總監。至於其他導演,有的返了 TVB,有的則上了大陸發展。近年中國的電視行業發展蓬勃,既吸納不少香港藝人(例如在抗日勝利紀念日敬禮那班),又似乎會為幕後人員提供大展拳腳的機會。

黃國強不同意。他形容,香港導演現在北上,頂多擔任執行的角色,人家定好了演員名單、劇本,才找你在限定時間內執行。換言之,沒什麼發揮的空間。

而且,「香港導演」招牌已不再吃香。「國內的人對香港導演有點睇法,覺得我們修養唔高,文化水平不特別好,只適合拍某類型的電視劇。」例如是「有底氣」的古裝片,就不會有香港導演的份兒。

「所以,純粹掛住『香港導演』這個名上去呢,未必呃到飯食的。」總之,香港導演的電視路,愈來愈難行。

*   *   *

A Decorative Image

圖片來源:《愛回家》劇照

返 TVB?「成班都是咁樣質地的人」

北上路難行,留在香港又似乎只剩下 TVB 一個選擇(如果拍劇的話)。

但黃國強始終極抗拒「愛回家」。「我會 foresee 到……你返 TVB 好似彷彿是為了捱埋終老。如果你有嘢想做,TVB 唔得囉。」

之所以無法容納「有嘢想做」的人,全因 TVB 早已由文化機構,淪為商業機構。在黃國強眼中, TVB 的高層於管理制度上,有兩大問題。

一是把導演視為技工。「他們的管理是先找演員,佘詩曼勁,我抓住,捧得起佢就得。第二再找編劇,跟住你呢班(導演),工人之嘛。唔緊要的。」黃國強認為在 TVB 架構分明,導演淪為熟手技工,從來不受重視。「佢唔要求你有咩叻,唔要求你有獨立思考,佢覺得電視收視不是在你們身上,而在演員。」他說,高層的首要任務,從不是做好劇集,而是保住自己的江山。

二是從沒做好承傳的工作。黃國強憶述,以往 TVB 重視青訓,會為年輕的導演提供機會,讓他們拍點電視電影,因此到挖角潮的時候,總會熬得住。不過,近年高層再沒這樣做。「點解 TVB 現在水準江河日下呢?就是三年前王維基叫走哂三十幾人(導演組)之後,TVB 一路無培訓,青黃不接。」結果大部分人走了,剩下來的根本未夠班。

「成個氛圍不是要把件事做好佢,而係大家都係搵食啫。」

風氣也蔓延到台前幕後。黃國強批評,不少 TVB 的同事,美其名是導演,但一年也讀不了一本書,也沒看過幾齣電影。「仲要睇咩戲呢?《賭城》嗰啲。」

他提到一些例外,如《愛我請留言》監製陳耀全。「其實只要你肯努力,只不過多少少抱負,睇多一兩本書,睇多些戲,有少少堅持,就可以做到一啲嘢……」現實卻是,裡面更多是視「搵食啫」為座右銘的製作人。「成班都是咁樣質地的人。」

「我成日講笑話,佢哋(TVB 導演)梗係有二、三十年經驗啦!因為佢二、三十年都係拍緊同一樣嘢。今年拍的,同三十年前係一樣。」他收起笑容。「最大鑊是呢堆人,仍然唔察覺,管理層又唔理。」

*   *   *

訪問尾聲,記者請黃國強想像,假如當日沒過檔港視,現在會如何。

「呀,咁就慘喇!」他大叫。

縱然這場暫時告終的港視革命,並沒改變香港什麼 — 觀眾如常生活,製作人如常創作,無綫繼續壟斷 — 但黃國強相信,這段經歷起碼改變了他自己。

「睇清楚自己的能力有幾普通啦,睇清楚自己其實想做啲咩啦……」他苦笑說。

「雖然呢啲意義,都幾自私。」

港視落幕的今天,黃國強如是說。

A Decorative Image

黃國強

文/亞裹

註:

[1] 黃國強記憶可能有誤,出了街的港視劇集合共有 17 齣,而不是 21 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