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min read

【告別港視 1】前言:有發生過的電視革命

A Decorative Image

一、1978 年 8 月 22 日

上了年紀的電視人,都記得 1978 年 7 月發生的那場電視革命。

那時候,香港有三家電視台:無綫、麗的、佳視。看似鼎足而立,但壟斷市場、主宰民意的,由此至終只有無綫電視一間。

已故文化人丘世文當年便在《號外》寫道:

「我們相信『無線』可以使鄰家的女兒一夜變成街知巷聞;我們相信『無線』可以使一件垃圾受到二百萬人談論……對看電視長大的一代,『無線』節目的教育權威,甚至在學校與家庭之上。『歡樂今宵』是常用語裡的形容詞;『雙星報喜』是觀眾記憶中一生最有趣的時刻。『翡翠劇場』是重要的人類行為決定因素:它改變了許多家庭的生活習慣,例如吃晚飯的時間,及飯枱與電視機之間的角度。」

「電視台的誕生」,《號外》,1978 年 7 月

眾所周知,這就是大台的威力。那時候,當人們說「電視」,他們是在說「無綫」。因為,無綫幾乎跟「香港電視」畫上等號。

但 1978 年,香港的電視似乎即將拐進一個轉折點。一班電視人 — 就是曾經夾手夾腳把「無綫」捧成「香港電視」那一批 — 相繼離開無綫,會師於九龍塘廣播道1號A,一家長期積弱的電視台,佳藝電視。這班有心人準備投入更大量的心血,構思更創新的宣傳,編寫更吸引的劇本。

《號外》丘世文當年走訪佳藝台前幕後,描繪這家積弱多年的電視台內部出現怎樣的改變 — 主帥梁淑怡說,「佳視唔可以有官僚架構」、「我地依家是一個 team , we are all in it together」;盧國沾形容,「佳視有部份人是理想主義者,包括好多上層的人」;施南生驚嘆:「高級職員搏命唔出奇,但九百元人工的助導,打燈工人……他們又怎樣解釋? but they are doing it。」一位中層員工的觀察更直接:「三月返工,五點鐘冇人,依家廿四小時都有人。」

全台上下拚命加班,攜手協力,全因他們有共同目標:1978 年 7 月,他們要牽起一場轟轟烈烈的,電視革命。

A Decorative Image

(圖片來源:鄧小宇的站借問)

不少香港人都對「七月佳視」翹首以待。同月出版的《號外》甚至預言,它「可能是香港電視近年最重要的轉變」。

結果卻是事與願違。「七月攻勢」推出後,備受注目的重頭劇,如陳韻文編劇、鄭裕玲主演的《名流情史》收視遠遜預期;加上此前為籌備電視革命已花費大量資金,以梁淑怡為首的「佳視六君子」迅即引咎辭職。到 1978 年 8 月 22 日,佳視發表聲明,宣布因財政陷入困境而停止運作,並在大門外貼出告示,表示電視台當日起停播。

這場規模龐大的電視革命,就此告終。

三十多年過去,對於「佳藝電視」,上了年紀的電視人當然還有印象,但普羅大眾幾乎已將之遺忘。林奕華早幾年便把佳視劇集《名流情史》稱之為「歷史黑洞中的一塊隕石」。他試過把劇名輸入電腦,卻發現搜尋結果寥寥可數。

顯然,無論是《名流情史》、佳藝電視,還是那一場有發生過的電視革命,經已散失於歷史洪流之中。

A Decorative Image

《名流情史》劇照(圖片來源:鄧小宇的站借問)

*   *   *

二、2015 年 9 月 24 日

這一天,是港視劇集《開腦儆探》的大結局。

《開腦儆探》是港視最後一齣播放的自製劇集。換言之,所有劇集都已播放完畢。

相較於一年前開台的氣勢磅礴,又或是兩年前不獲發牌的群情洶湧,港視歲月的落幕似乎來得有點無聲無息 — 大眾媒體的鎂光燈,再沒投在這家風光不再的電視台身上;曾經為「我要睇電視」上街的香港觀眾們,也早已離棄了港視劇集。

翻查過去一年港視劇集的收視,正是這現象的明確反映。港視劇集的收看人數,由開台首周的 56 萬,一直下滑至最低的 5 萬多。期間雖然曾因某些劇集(如《導火新聞線》)成為熱話而稍稍回升,但整體上卻是一條掉頭向下的墜落曲線。

是收視的墜落曲線,也是香港電視的墜落曲線。

曾經許多人相信,「香港電視」會是香港電視近年最重要的轉變。它似乎會為猶如一潭死水的電視圈增添漣漪。

A Decorative Image

圖片來源:周家怡 facebook

確實如此。自從港視不獲發牌起,香港人得以從不同途徑中發現漣漪 — 有編審回憶自己做 copy scene 學習美劇拍攝手法的經歷,頻呼「學到好多嘢」;編劇回憶以往在 TVB,只能按照指示,設計分場、撰寫劇本,到了港視後,卻可以「設計題材、賣橋、casting、參與演員圍讀、跟場、就剪片提供意見、打字幕、參加 focus group 聆聽觀眾反應」;還有年輕員工分享,這家電視台的規矩,竟然是「畀細嘅講先」。

聽起來好像熟口熟面?

是的。這兩年的港視,就如 1978 年 7 月的佳視一樣。全台上下拚命加班,攜手協力,只為一個共同目標:牽起一場轟轟烈烈的,電視革命。

問題是,電視革命戛然告終,然後怎樣?

也許港視比較幸運。在這個互聯網年代,這年播出的 17 齣港視劇集,肯定不會像《名流情史》一樣成為歷史黑洞中的幾塊隕石。大概,許多年後的香港人,依然能從網上重溫《警界線》和《導火新聞線》。那時候,或許甚至會牽起像《大時代》重播一樣的懷舊風潮。

但除了替本地電視的資料庫增添了 17 齣作品,一年的港視歲月還留下什麼?

*   *   *

這正是盤點、分析,以至總結的時候。《立場新聞》的最新專題「告別港視」,將走訪香港電視的台前幕後,從製作人、演員、觀眾等角度,為一年港視歲月,以至整場電視革命作一次盤點。

譬如說,每次談起港視,媒體和群眾大多讚不絕口,但這 17 齣劇集是否真的無懈可撃?它們跟無綫的「膠劇」又有多少分別?電視革命終告落幕,曾經自告奮勇為這家電視台作戰的導演、演員,以至年輕員工們,如今何去何從?有人批評港視過分模仿美劇,香港的文化評論人又怎樣看?香港大眾為何離棄港視?但個別觀眾何以始終不離不棄?

為此,我們走訪《選戰》總導演黃國強、演員陸駿光、評論人鄧小宇、曾經參與電視革命的幕後員工們,以及港視的忠實觀眾,嘗試為這一連串問號,提供答案。

無可否認,港視全部自製劇集經已播完,大家(曾經)期待以久的電視革命亦已落幕,甚至乎連香港大眾也早早散場,轉身離開,但我們仍然深信這次討論是有意義的 — 不單因為這場革命有發生過,更因為香港(的)電視要再走下去,香港電視過去一年的經驗,以及實驗,將會至關重要。

這關乎「香港電視」,更關乎香港電視。

*   *   *

下篇文章,先由《選戰》總導演黃國強回顧一年歲月。問及港視的影響,他的答案也許令大家意外:最後其實沒有改變什麼

文/亞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