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min read

【台港連線 .下】對台灣人而言 「自決」這個訴求有點難以理解 …

A Decorative Image

上月,「台灣國會關注香港民主連線」成立記者會

台灣政黨「時代力量」與香港自決派的官式交流,始於今年一月的「時代眾志 自決未來」論壇。

活動公佈後旋即被國台辦斥為「港獨台獨勾連」。與主張台獨的「時代力量」交流,成為左報及建制派將自決派打成「港獨」的說辭。在香港,這類講法一般被視作「抹黑」,因為在港人的觀念中,「自決」與「港獨」並不能混為一談;但除了有意操作議題的北京與建制派,在台灣,也有一些人對此有所混淆。

「本來很興奮,期待這個聚會,因為國台辦很早就預告,這是台灣跟港獨的串連。」當日其中一名發言的立委在發言時打趣道:「剛才之鋒說他們不是港獨,其實我還有點小小失望,今天不是應該做些甚麼嗎?」

雖然只是一句玩笑,但也令在場部份人暗中滴汗。

在台灣的語境中,香港自決派提倡的「民主自決」,不無模糊,對很多台灣「獨派」而言,更是難以理解。「因為在台灣人的想法裏,是沒有『自決』這個訴求的。」發起連線的時代力量立法委員黃國昌,接受《立場》訪問時笑著向記者解釋。「我們本來就是要自決,本來就應該是這樣子。」

「台灣一些人不太理解香港的政治脈絡,會自然而然地把『自決』、『本土』直接視作港獨,因此說出令香港人擔心的話 …」協助連結兩地社運界交流的台灣學運領袖林飛帆,坦言不少台灣政界人物,將香港問題想得太簡單。

但也正是在這樣的交流之中,才能找出台港兩地之間,對彼此有多少「想當然」的誤解。

*   *   *

「民主選舉的立法機關之間,聯誼很正常,台灣跟日本、美國、蒙古都有連線。」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召委(召集委員,相當於委員會主席)、民進黨籍的王定宇,也是參與台港連線的立委之一。對於台港連線在香港引起的反彈,他在台灣立法院接受《立場新聞》記者訪問時笑言,自己參與過這麼多不同國家的連線,從沒見過有不參與連線的議員出言譴責,「民意機關自己牽制自己」的。

「這真是一個有趣的現象,」王定宇形容香港建制派現在的反應,「只是突顯出香港的民主,究竟正不正常」。

除了發起的「時代力量」,目前執政的民進黨亦有 13 名立法委員加入了台港連線。雖然民進黨目前已經成為台灣的執政黨,但在香港建制派的邏輯中卻被約化為僅僅是一個「台獨」政黨。

「台獨」與否,主導了香港輿論對台灣政治的理解。

A Decorative Image

王定宇

香港建制派將事件打成「港獨勾結台獨」的另一大論據,是連線並無藍營委員加入,因此是一個「台獨組織」。但在台灣政圈看來,「沒有藍委加入」這件事,比起台獨與否,似乎與不同政黨之間的角力更為相關。

「可能因為出面邀請的是我們(時代力量),所以不見得會成功。」時代力量秘書長、「台港連線」的主要幕後推手陳惠敏苦笑。「搞不好由民進黨發起的話人會多一點 … 國民黨有幾位其實考慮了蠻久,最終還是再觀望一下。」

2014 年曾拍片支持香港雨傘運動的國民黨立委陳學聖,就是受邀對象之一。被問到未有參與連線,是否因為顧慮北京,或因為發起組織是「時代力量」等原因?陳學聖委婉地承認是後者。

「國民黨內對香港民主運動,沒有既定立場,(對立委)亦沒有限制、約束。」陳學聖回應《立場新聞》時表示:「但在立院接到單一團體的邀約加入連線/連署,因為路線、問政風格不盡相同,因此選擇不加入。」

陳學聖不忘強調:「我支持香港民眾爭取民主、聲援大陸維權人士的立場並無改變。」

而在民進黨的角度,關注香港亦是自然不過的事。王定宇坦承,在兩岸關係陷入僵局的當下,不論中國議題還是香港議題,對台灣而言都是燙手山芋,但與此同時,香港也是不能迴避的問題。

「除了突顯我們對民主、自由價值(的追求),也讓台灣人民看清中國政權的本質,與一國兩制的謊言。」

王定宇形容,香港「一國兩制」對台灣的示範作用,已經不再存在;但連線的成立,顯示台灣仍然關注香港,接下來是否會繼續被北京壓制、進一步失去自由。「台灣仍然在仔細看著,希望中國會顧忌到這一點。」

*   *   *

過去數年,隨著國民黨籍總統馬英九不斷向北京靠攏,北京「以商圍政」的策略亦越發明目張膽,觸發台灣社會對「中國因素」的反彈,「台灣香港化」的憂慮不逕而走,香港作為被大陸資本侵蝕的先例,是台灣不少人思考台灣前途時的參考。「今日香港 明日台灣」的口號,亦由此而來。

但被中國大陸壓迫與滲透的經歷,最多可以作為引以為鑑的對象,未必能激發台灣社會對香港命運的關注;令台灣真正看見香港的,並非「中國因素」,而是香港人透過抗爭所展現的主體性。

「以往,很多台灣人以為香港是無政治的,對香港其實不太關心,最多就是觀光、或文化性的電影、港劇,沒有政治面向。」

時代力量秘書長陳惠敏,是「台港連線」得以成立的關鍵人物之一。雖然本身長期投入社運,但她指,自己亦是在香港爆發反國教、雨傘等大型社會運動後,才開始關心香港。

「(台灣人)以前會覺得香港人只看經濟發展,覺得香港就是中國的一部份、香港人也覺得自己是中國人。」陳惠敏總結:「台灣人是在反國教與傘運之後,才意識到香港有一群人的想法不是這樣,才慢慢打開對香港的認識。」

「香港人過去給我們的印象,就是經濟動物。」民進黨王定宇亦言。「雨傘運動令台灣人對香港改觀了,發現香港的年輕人也會去想未來、去思考政治上自己的權利 — 甚至比台灣還勇敢、走得更前。」

學者吳介民就曾形容,香港「政治存在」的彰顯,是雨傘運動的最主要成果。

A Decorative Image

2014年9月28日香港警方向示威者施放催淚彈後,台灣多個社運團體佔領香港駐台經貿文化辦事處,林飛帆與黃國昌亦在其中

*   *   *

港人近年的抗爭,尤其是雨傘運動,令台灣人真正關心香港的命運。但以台灣一貫的思路來理解香港的反抗運動,出現了偏差;加上近年香港出現不同路線之多,亦令台灣輿論一時難以全盤理解。「香港眾志」的黃之鋒今年一月赴台,台灣就有媒體一度以「港獨黃之鋒來台參加座談」冠之。

而在政運、社運圈以及網絡上,情況亦然。

「在台灣,關注社會運動的人,大多傾向台獨 … 會對『獨立』這件事較有共鳴。」

現職民進黨國會助理的陳中寧,研究生時代曾經研究香港,對香港的政治語境較為了解;他觀察到在香港雨傘運動期間,台灣網絡上熱熾的支持,針對的多是「獨立」而不是「民主運動」。

台灣的網絡討論中,「港獨」的確獲得不少同情;主張「敵視香港境內全數中國人」的獨派政團「香港民族黨」,也曾受到台灣人權團體的邀請,赴台分享。

陳中寧形容,在台灣的理解中,「反中」與「台獨」的連結很強;因此,看到香港出現反中情緒,理解會出現差異。「(台灣人)對『一個中國』之下的民主化並不感興趣。」陳中寧解釋。「對台灣的『天然獨』而言,(自決)確實不容易理解,也較難掀起同仇敵愾的感覺。」

「台灣對香港的狀態理解不足。」陳惠敏認為。「一些台灣人看香港的態度,會有自己的慾望投射。」

她回憶,時代力量一月跟香港「自決派」交流,也招來一些台獨派的攻訐。

「那時候我們被罵死了。」陳惠敏說。「一些台獨派批評我們,沒有從『台灣獨立』的立場出發,去講香港也應該獨立:也有的覺得『香港眾志』不是真正的港獨派,說我們為甚麼要跟他們交往?但如果我們主張台獨,就希望香港也主張港獨,這等於把香港當作客體。」

「我們是希望香港能夠有主體性,去決定自己的命運。」

*   *   *

台灣對香港民主運動不無誤解,那香港又如何呢?

台灣國會聲援香港民主連線成立後,香港輿論的焦點,自然落在「港獨勾結台獨」的指控,以及建制派針對自決派的攻擊之上。在香港媒體中,出現了吊詭的情況:左報直白地對時代力量冠以「台獨」,但亦有報章沒有直稱時代力量為「台獨」政黨,而是用「傾向獨派」、「具台獨色彩的激進政黨」、「(成員)部份曾就台獨發表過言論」等描述。一邊搶著指責,一邊左閃右避。

一方面,「台獨」與否,主導了香港輿論對台灣政治的理解,但有關討論每每觸碰到「台獨」這個敏感題目,便不會再深入。

因為挾著「太陽花學運」的光環,「時代力量」自去年參選起,一直備受港媒關注;然而對於時代力量的統獨立場究竟為何?卻極少著墨。事實上在台灣,光祭出「台獨」二字,並不能說明一個政黨的立場。

「台獨」是一個不斷演化的概念,背後是一連串脈絡複雜的政治討論。

像在港媒當中理所當然地被劃為「台獨政黨」的民進黨,在現時的台灣,經常被罵作台獨「假貨」,被嫌棄台獨立場不夠堅定,甚至被質疑是否已放棄獨立主張。近日,在民進黨內有一定地位的台南市長賴清德更公開提出「親中愛台」口號,再度引發大量質疑。

而在港媒報道中較民進黨更激進的「時代力量」又如何呢?

比起對港人而言直截了當的「台獨」,時代力量的主張是「國家地位正常化」,一個港人驟眼看來莫名其妙的概念。

香港一名自決派政黨成員,就曾如此向《立場》記者說明他對「時代力量」統獨立場的理解:「國家地位正常化」是模糊化「台獨」立場的委婉說法。「其實咩『國家地位正常化』都係夾硬作出嚟啫,擺明就係台獨啦。」

A Decorative Image

黃國昌

在台灣,「時代力量」同樣被批評不夠「獨」、立場模糊;但這與港人所理解的「模糊」卻有微妙分別。

「我不會否認我們是獨派,」組黨之初,黃國昌曾在一次訪問中答道。「那就像『我是人類』一樣,不用一天到晚說 … 追求國家地位正常化是時代力量的建黨 DNA。」

時代力量認為,台灣目前已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應該修改國民黨執政時遺留下來的中華民國憲法(當中仍主張中國大陸為領土),令憲法符合台灣現狀;不過,更激進者則主張不能只「修憲」,而應直接廢除由國民黨制訂的憲法,由台灣民眾重新制憲,因此認為時代力量並非真正的「台獨」。

對民進黨、時代力量及其他台獨政黨而言,台灣作為主權獨立國家已是毫無疑問,不同派系的分野是「獨」應該如何體現。

「經過三次政黨輪替、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接遴選,這個憲政制度已經被民意肯認 … 台灣的主流民意就是覺得台灣應該叫台灣,跟中國沒有任何關係,是對等的國與國。」

「這就是香港跟台灣脈絡不一樣的地方,」本身屬於「天然獨」世代的林飛帆說。「在台灣講獨立,放在十年前還稍微有爭議,現在已經沒有人會覺得怎樣。」

在民意機關中佔據多數的政黨立場,背後是社會的民意趨向:根據今年四月的民調,有 75.8% 受訪台灣民眾認為,台灣目前是主權獨立國。

「香港民眾認不認為,台灣是個獨立的國家?」說著「台獨」的問題,林飛帆反問記者。

根據港大民研計劃今年三月發佈的民調結果,「贊成台灣獨立」的受訪民眾只有 25.3%,「反對」的則高達 61.5%。港人的主流看法,與台灣社會的主流看法,明顯有落差。

「可是每天都有那麼多香港人來台灣旅遊、工作 …」林飛帆的表情有點不解:「就算沒有認真去想,也會有隱約的感覺,台灣跟中國就是不一樣吧?」

「台獨」在香港的主流輿論當中,仍然是個「敏感詞」,一方面被北京與建制派利用以攻擊自決派,但同時又被劃為討論上的禁忌。在這樣的輿論環境之下,香港社會對「台獨」以至台灣本身的理解,有多少是基於對台灣社會的真實認識?

A Decorative Image

林飛帆

越不理解,越方便北京與建制派將「台獨」操作為無往而不利的抹黑利器。

*   *   *

「我一直覺得,香港的處境比台灣艱難。」幾年來密切觀察香港的社會運動,陳惠敏最大的感受是香港政治場域中的「不自由」。

台港互相關注,的確始於共同的「中國威脅」,但兩地公民社會的交往,是由社運的經驗交流開始的。

2012 年,台灣面對中資併購主流媒體,爆發反媒體巨獸運動,香港則有港府強推國民教育,觸發反國教運動。這兩場運動令台、港意識到,兩地面對的問題背後是同樣的中國因素;香港的學民思潮黃之鋒等人,正是在這一年認識台灣的社運領袖陳為廷、林飛帆等人。兩年後,兩地先後爆發太陽花學運與雨傘運動,更令兩地社運圈子的交往更為緊密,而在大型運動過後步向政黨化的路上,雙方也頻頻向對方取經。

但在台灣社運界看來,香港面對的掣肘太多了。「不論是論述建立,還是實際參與政治,台灣的空間都比香港大很多。不同的光譜,從左到右、從統到獨,都可以同時並存,是一種自由的狀態。」

這種自由狀態,一來得益於成熟的政黨政治環境,鼓勵新興政治勢力成長;二來是政治光譜的辯論與較量,均可在較為廣闊的空間中進行。與之相比,香港制度不支持政黨政治的發展(如沒有政黨補助),政治辯論的空間亦在當局的打壓下,不斷收縮。「因為生存空間不夠大,就要更在乎自己怎麼存活、壯大,內部的矛盾、攻擊很嚴重。」陳惠敏有此觀察。

然而這樣不自由的香港也給了她一些啟發。陳惠敏形容,香港的社運朋友總是有一種不可思議的毅力,總是能在挫折後站起,繼續堅持該做的事:「目前的台灣,好像已經很難鼓勵出這麼『唐吉訶德』、不會想著很快就要回收成本的人了。」

在「港獨勾結台獨」的指控之下,正在發生的是台、港政治新世代之間,關於政治參與和理念實踐的交流。

A Decorative Image

「時代眾志自決未來」論壇。圖:時代力量

*   *   *

「當然,要考慮會不會幫倒忙。」陳惠敏正色道。「因為香港連宣個誓都會被褫奪資格 … 那在台灣是很多很多年前才會發生的事情,對我們來說很難想像。」

「我們當然是台獨政黨,這件事是毋庸置疑的;但去交流、支援香港民主,是希望香港的空間變得更大,而不是收縮。」陳惠敏總結。「去標籤香港朋友在做的事,會妨礙、甚至使香港朋友陷入危險,這不是台灣人該做的。」

「我們希望的是讓台灣成為香港的避風港,讓香港朋友好歹有個可以退的空間。」

「對我們而言,交流的不管是港獨派、自決派或是溫和的民主派,都沒有很大差別。」黃國昌則這樣表述。「香港的未來要怎麼,本來就應該是香港人自己的決定。」

黃國昌表示,「台港連線」成立的目的之一,就是讓台灣的立法委員,進一步了解香港面臨的真實困境,從而在立法層面制訂出可以協助香港的法案。他透露,時代力量有意在立法院下屆會期提出修訂《香港澳門關係條例》,嘗試為港人赴台尋求政治庇護,建立法理基礎。他形容這是台港連線目前最重要的政治議程。

陳惠敏則認為,除了思考如何面對中國時互相借鑑之外,兩地更逼切的問題,是如何在各自的社會,引起更多人關心政治。

「台灣與香港,不能只因為『中國威脅』而形成共同體與對話。我們絕不可能在一種『共同恐懼』之下做朋友。」陳惠敏強調。「也不應將自己的想法,投射在對方身上。」

「目前香港輿論令人困擾的是,只用『統獨』去看台灣。如果看台灣時不只看統獨,台灣的民主化經驗是公共財產,有非常多的模式可供香港沿引、嘗試。」

「我們要賦予彼此主體的存在 … 只有各自做回『台灣人』與『香港人』,我們才能成為真正的朋友。」

A Decorative Image

陳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