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min read

【藝術教獄 5】新高中考藝術與大學修藝術有乜關係?

A Decorative Image

天雨關係,與 Echo 的訪問,由浸大視藝院的啟德校園改到九龍塘。面前戴黑框眼鏡的女生,原本約了朋友在校園玩塗鴉,但天氣不穩活動臨時取消。

塗鴉,感覺像是街頭次文化,多過學院藝術課程。但 Echo 是貨真價實的視藝院學生──而且她高中讀理科,無修視藝,是視藝院裡面,少數沒有經歷新高中視藝科的學生。

「玩 graffiti 對我現在讀 art,都有幾大影響。」Echo 自中三開始做塗鴉。這種沒有任何規限的創作,與中學視藝科差異甚大。正是這一點令她決心自學考入視藝院。Echo 直言:「與其在學校做一些我根本不喜歡的事,不如自己在家做作品集。」

* * *

Echo 對藝術的興趣不是生而有之,雖然小時候也喜歡「畫嘢」,但畫功沒有特別優秀,甚至媽媽會以「樣衰」來形容。自小信心缺缺的她,沒有參與比賽,只是在小四的時候,因要準備升中而被迫到社區中心學素描。

她記得,當時媽媽說她中英數成績未夠好,還要在音樂和藝術多發展才行。「所以迫我去學素描。」她說。「但學了幾個月之後,自己就好喜歡了。」

A Decorative Image

浸大視藝院學生 Echo,高中未有修讀視藝科

從被迫到愛上,Echo 絕對不是「斯德哥爾摩」,而是因為遇上一個非常開明的老師。當年老師從不要求他們操練,上堂更會一起吃撈麫和薯條。心情好,你可以畫畫;心情差,你可以同老師傾偈。Echo 形容,素描班的回憶是「成件事都好開心」,老師鼓勵之下,她漸漸發現表達自己不必「下下用文字」,在視覺藝術中她找到更適合自己的方式。

來到中學,Echo 在網上首次接觸到塗鴉,覺得「好靚好型」,跟平日接觸到的藝術不太一樣,因此留下深刻印象。最終她在中三報讀一個塗鴉課程,雖然只有短短 12 堂,但她至今仍然活躍創作,甚至充當導師,教授中學生塗鴉基礎技巧。

* * *

自小學藝,Echo 高中修讀視藝,大概是理所當然的事。然而,事情卻沒有如此發生。

Echo 就讀的中學,高中雖然設有視藝科,但向來修讀人數不多,而且成績也普遍平平,偶然才會出一個 Level 5。Echo 數理成績不俗,反而文字表達能力不強。中三選科的時候,她認真研究過修讀視藝的可行性,甚至向老師借閱歷屆試卷和考生作品樣本,又收集師兄師姐的經驗之談。然而,跟家人討論之後,Echo 還是決定不選視藝科。「都是因為驚影響成績。」她說。當時她媽媽直言:「藝術嘅嘢出面學都得啦,中學揀 VA 盞拉低成績。」

選修物理、化學、電腦的 Echo,文憑試成績理想。家人心知她喜歡繪畫,又有數理能力,以為她會順理成章入讀建築系。豈知,Echo 大學選科首三志願,一個建築也沒有。她笑說:「我驚萬一入到,我會後悔。」她的三個志願,依次是浸大視藝、理大設計和城大創意媒體[1]。

事實是 Echo 早在高中時代,已經計劃要入視藝院。媽媽常說,覺得讀建築比較「穩陣」,Echo 反而愈聽愈反感。她認為建築始終有一定的條例約制,直言「不想走那麼循規蹈矩的路。」解釋過後家人最終表示理解。她「閉關」兩個星期,將校外學藝七年的作品輯成作品集。

那年夏天放榜,當同班同學入讀港大、中大、科大的時候,Echo 成為班上唯一一個升讀浸大的學生。那時班主任對她說:「我們學校好久沒有試過,有人按照自己興趣選擇,入讀外界覺得前途沒有太大保證的學科。」

* * *

入學一年多,Echo 未嘗後悔。高中有否修讀視藝的差異,沒有想像中大。她指,視藝院選修科之多,學生幾乎可以完全避開繪畫相關的科目,「我自己都沒有 take painting 同 drawing,基本上是不須要畫畫。」又如,上學期的陶瓷科,大部分同學之前都沒有拉坯的經驗,「大家都是由零開始,所以沒太大分別」。

「大學同學聽到我讀理科出身,都會覺得有些奇怪,但讀下來我發現,藝術同科學其實是有關的。」Echo 表示,系裡面沒有修讀高中視藝的同學,每屆也只是三數個,當中理科背景的更是少之又少。她的科學知識,反而幫助提煉出創意。陶瓷課上,她懂得加入鐵碎,令陶泥燒出綠色;繪本課上,她又想起熱敏紙受熱會變黑的效果,提出用傳真紙做故事書頁的建議,「多少是因為之前學過」。

A Decorative Image

熱敏紙繪本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Echo 認為,視藝院表現優異的同學,多是因為本身思考和創作能力強,跟他們高中有沒有修讀視藝,其實無關。她亦有聽聞高中生讀完視藝科之後,對藝術失去興趣。就像 Echo 就讀的中學,高中修讀視藝的同學當中,只有一兩人繼續發展藝術,她感嘆:「逼他們去做一些不想做的事,操練太強。」

早前,Echo 到中學出任導師的經驗,更叫她大開眼界。該校老師邀請 Echo 來教塗鴉,原來不是開闊學生眼界,而是應付校本評核功課要求。「第一次做 graffiti 怎可以用來做呈分功課?」她心中暗問。後來自學生之口打聽到,原來校本評核「喜歡鼓勵他們用不同媒介做創作」,但「樣樣嘢都只是掂一掂咁,沒有深入研究」,故考生常要處理自己不熟悉的媒介。就像這份塗鴉功課,該校視藝老師早已設定題目為「西方藝術的古今交融」,要求考生拼貼西方名畫和塗鴉,Echo 形容做法簡直是「夾硬嚟」。

* * *

「在那間中學,我看到 DSE VA 奇怪的地方。我想像,如果自己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習藝術,應該不會再想讀藝術。」Echo 說。

是的。喜歡視藝的,高中沒有修讀視藝,但大學可以繼續;高中讀過視藝的,大學又未必再修,甚至自此討厭視藝。香港的藝術教育制度,是失敗了嗎?

新高中視藝科延續舊制「偏重繪畫」問題之餘,又改革出新制獨有的「藝術評賞筆試」。然而,經歷課程改革的老師均指出,考評設計原意是鼓勵學生開闊眼界,但無奈「有考試就有操練」。迎合標準,適應制度,當藝術落入考試系統,定會出現傾向考試技巧的異化情況。

藝術,本身可能是浪漫的;但考試,本質並不愉悅。當藝術置於考試導向的前設時,改善制度或者可以減少考生的痛苦,但「為考試而藝術」多過「為藝術而藝術」的情況始終難以避免。

說到底,視藝科也不過是一門學科,就如中英數。有考試有評核,就要分高下。藝術教育在制度之內,也在制度之外。正如 Echo 所言:「學藝術,不代表高中要揀呀!」

文/grace

--

註:沒有選中大藝術,Echo 解釋是因為考慮不在大學排名,而是課程設計。她認為浸大視藝媒介涉獵面較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