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min read

【傘後 ‧ 區選】前言:一場事關重大的真普選

2011年區議會選舉後民建聯成員舉起「感謝市民支持」紙牌以作謝票,nowtv片段截圖
2011年區議會選舉後民建聯成員舉起「感謝市民支持」紙牌以作謝票,nowtv片段截圖

2011年區議會選舉後民建聯成員舉起「感謝市民支持」紙牌以作謝票,nowtv片段截圖

年底,香港即將迎來一場接近名副其實的真普選。

說的,是2015 年 11 月 22 日舉行的區議會選舉。來屆區議會將取消全部委任議席,十八區區議會合共 458 個議席中,除了 27 名鄉事委員會主席仍得以保留當然議席外,其餘 431 席 ( 94 % ) 均會在當天真真正正以一人一票,單議席單票制選出。

只是這場真普選,經常被香港大眾忽略。

被忽略,也許無可厚非。事實上,作為民選代表,區議員的政治權力向來小得可憐。區議會選區狹小,方圓不過十數幢大廈,即使在其狹小的地區範圍內,區議員的權限也只有反映意見,運用小量撥款,而無政治實權。因此在許多人心目中,區議員是大時大節派發蛇齋餅糉的福利專員,也是永遠只能成功爭取綠燈延長兩秒的街坊保長。

至於區議會,自然被視為無關痛癢的地區戰場。

事實上,香港選民一直以行動表達大家對區議會的忽略。翻查資料,香港區議會選舉的投票率,往往較立法會選舉低約十個百分點。就以上屆選舉為例,2012 年立法會選舉投票率有53.05%,而此前一年的區議會選舉,投票率卻只有 41.49%。

間中也有例外。每逢大型社會運動過後,香港社會準會掀起關注區議會選舉的風潮。例如零三七一,全民怒吼「還政於民」,幾個月後舉行的區議會選舉便創下 44.06% 的投票率新高,泛民主派當年更受惠於七一效應,於選戰上大獲全勝。

又如今年。雨傘運動後,人人都全神貫注,聚焦年底區議會選舉,看看傘開以後,香港民主會否在地區遍地開花。

不過在 2003 年到 2015 年這十二年間,區議會幾乎成為了建制派的世界。2003 年,建制派在區議會僅有 28% 民選席位,在 8 年後的 2011 年,已提升至 76% 。十八區區議會,幾乎一片赤紅。部分地區(如北區、灣仔)的議會,泛民主派只剩下一席,甚至全軍覆沒。

過去兩屆選舉,顯示出建制機器的政治力量何其強大。許多人說,在西環操盤,加上源源不絕的蛇齋餅糭攻勢下,泛民主派根本毫無勝算。

但基於三個原因,泛民主派沒有退讓的理由。

一、區議會是資源搶奪戰

區議員的月薪約有二萬多元,連同實報實銷營運開支津貼,每月可動用的資金約五萬元。聽起來不算太多,但對於資源緊絀的泛民議員來說,已足以令他們在區內租個地方,深耕細作。失去一個議席,建制派的豐富資源絕對可以繼續養活區內的年輕社區幹事,延續地區工作,派發蛇齋餅糭,下屆捲土重來;但一旦泛民議員輸了選戰,失去議席,就意味著他們在當區的資源被掠奪,甚至迫不得已,要從當區連根拔起。過去幾年,建制派正是透過搶奪區議會議席,奪取民主派稀少的財政資源,杜絕他們的地區工作,然後又在下一次選舉搶得更多議席 — 這明顯是一個惡性循環。

與此同時,區議會一直是政治新人的搖籃,不少如今的政治明星,當年都受過區議會選舉的洗禮。有意從政的年輕人,由區議員做起,是最合理的階梯。然而,當泛民主派在區議會選戰節節敗退,黨內青年自然無資源、無空間在政圈打滾,甚至生存。久而久之,就造成青黃不接的局面。泛民要培養政治新人,區議會這戰場一定要守住。

二、區議會影響社區發展

區議會雖然只是一個無政治實權的地區諮詢組織,但在關鍵而又貼身的地區議題上,區議員的意見有力左右大局。例如近年政府提議在不同地區建設骨灰龕場,結果各區區議會大開綠燈,卻引來部分當區居民反感,高呼「區議會不代表我」;又例如近月頗受關注的一億元社區重點項目撥款,各區區議會能決定這筆錢如何運用 — 是興建美侖美奐的噴水池?是豎立一座大而無當的燒鵝雕塑?是建造一個不設更衣室的五人足球場?還是策劃一個能讓全區長者都能受惠的醫療計劃?就視乎區議會怎樣決定。

區議會究竟是上情下達的橡皮圖章,還是把民情上達的民意代表?我們身處的社區究竟環境如何?設施如何?這基本上取決於區議會內泛民、建制陣營的議席分佈。

三、區議會左右立會選情

區議會選舉更是政黨在地區建立樁腳的好時機。區議員與平民百姓日常接觸頻繁,一旦成功吸引對方成為支持者、樁腳,就能鞏固地區勢力,繼而在立法會選舉進行更大規模的動員。

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助理教授黃鶴回曾於 2013 年發表過題為 Resource disparity and multi-level elections in competitive authoritarian regimes: Regression discontinuity evidence from Hong Kong 的論文,說明建制派如何透過攻陷區議會選舉,搶佔立法會議席。黃鶴回借助統計工具,甚至推算出,倘若民主派能夠取得一個地區的區議會議席,即可在立法會選舉中,在該選區增加 4 - 5 個百分比的得票率。

這正反映,區議會選舉之於整個香港政治藍圖的重要性。

*     *     *

正因如此,《立場新聞》將推出一系列區議會專題報道,從多個角度解構區議會,以至即將上演的區議會選戰。

譬如說,人人都說區議會是有名無實的假議會,那究竟這個結構性的假議會是怎樣由歷史洪流中煉成的?假如泛民議員佔據一個區議會的大多數,又可否帶來生機,為假議會帶來不一樣的可能?

又譬如說,近年香港人時常把「西環操控」、「蛇齋餅糭」掛在口邊,那究竟一連串計謀是如何施展的?近年愈見犀利的建制選舉機器是怎樣運作的?來自北方的幕後之手又是怎樣在維港上空游弋?

我們也會回到歷史脈絡,探討泛民主派究竟是怎樣失去一個地區,又是怎樣保住一個地區?民主派的長處和短板,究竟各在哪兒?

距離區議會選舉日尚有四個月,雖然候選人未正式報名,但幕後的選舉機器早已開動。

這場事關重大的選戰,香港人必須放大瞳孔,仔細留神,我們並沒有退讓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