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min read

借景:香港的另類寓言

A Decorative Image

「借景」,實際為中國園林藝術的傳統手法之一,它可視為園林中的一道「窗口」,在園林中設置視景點,把園外的景色「借」到園裡去,在意識上擴闊了園林的有限空間。當遊人在遊園途中,路經這些「窗口」時,便會在園內看到園外如畫般的景色。這跟我們到藝術館畫廊看各種各樣的藝術品,情況確實有點相像。如將「借景」這個概念,帶到藝術實踐中,又會是一個怎樣的光景?同時,亦不禁令人聯想到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藝術,在風雨飄搖之時,到底有什麼作用?它是否只是單純用來風花雪月?還是它能成為我們或是城市的一道鏡子,反映真相?

A Decorative Image

陳子澂與張瀞尹兩位策展人,以「借景」為題,邀請到C & G、鄺鎮禧、賴朗騫等7個本地的藝術單位與藝術家在牛棚裡聯展。展覽藉著藝術家對城市空間的各種想像及藝術實踐,對當今城市發展作出叩問。陳子澂提到,這次「借景」已是早幾年前構思的展覽項目,今年才正式實踐起來,更新了一些參與藝術家,然而,展覽正藉我城處於風雲變幻之時舉辦,作品置身於這座百年歷史的殖民地建築內,確實是另一番體會。

A Decorative Image

心水清的觀眾,或有看過陳子澂與張瀞尹過往的策展項目,大概會了解他們的風格與套路——就是從不同的藝術實踐中,帶出較為深度的論述部分。這次展覽也不例外,他們挪用了「借景」作為提示與楔子,從「看」的過程中體驗到人與物/現象的關係。單看命題而言,看到他們聰明地透過「借景」一詞,牽引到不同的討論層面上,亦引領觀眾思考我城中的種種現象。展覽的核心是圍繞香港這土地,然而,香港,殖民時期常言道這是個「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這個「借」,不論對香港還是策展來說都別有意義,一「借」帶多向的詮釋,展覽「借」來了牛棚這座具歷史特色的展覽空間讓觀眾看展覽,策展人「借」來了藝術家們的視野與藝術實踐,讓觀眾代入了藝術家的視角與思考,與此同時,藝術家同時亦「借」了香港這個大素材庫,作為創作的泉源,闡述當中被人忽略的人和事。

A Decorative Image

鄺鎮禧這次展出的為一件場地特定的裝置作品,牛棚藝術村這個展廳由兩間大型的牛房雙連而成,兩邊均有一個牛隻的長形飲水漕,藝術家利用類似「搭棚」的方法,在兩個飲水漕之間搭建了一組金屬架,兩組飲水漕因而「連接」起來,金屬架相對於飲水漕,確實是一種「輕盈」與流動,但這輕盈的舉操,卻變動了建築原有的格局,策展人形容鄺鎮禧的作品是「四両撥千斤」,看似不著力的創作,便令到觀眾無法在兩組飲水漕之間穿插,改變及限制了觀眾的活動行為,這不禁令人聯想到理查德·塞拉 (Richard Serra)在1979年創作的《Tilted Arc》,利用銅牆把紐約聯邦廣場間成兩邊,破壞了當地人民日常的生活。在金屬架有形及可被看到的情況下,我們很容易覺察到生活受到「外來物」所限,反觀日常生活中,又有多少是我們不被察覺的「外來物」?

另一件錄像作品,是C & G的「床下地」,Clara 與 Gum 兩人創辦 C & G Artpartment,是香港其中一所較為「長壽」的藝術家自營創作空間,在過往的日子中,他們創造了不少具偏鋒的藝術活動,例如Art Basel Hong Kong 剛「落地」之年,他們開設了「『床下底』藝術常識問答比賽」,以比賽形式提問不少早已遺忘的香港藝術史問題,他們有年應邀到上海舉辦「床下底」,兩位在英殖時期出生的藝術家,得靠在回歸後出生的女兒教他們說純正的普通話。錄像作品記錄了他們學習的過程,簡單的記錄敘事,當中卻是歷史過渡、差異等的角力,也成為了一個另類的香港寓言。

A Decorative Image

這次藝術家的創作,處處充滿了寓言和隱喻,當中不乏彰顯城市中鮮為人知及思考的題目,在我們習以為常的物象中加減,從而令觀眾對事物有全新的感知。當步出牛棚,汽車巴士一如既往在馬路上行駛,旁邊坐著南亞街坊聊天等待。香港作為一個寓言隱喻的地方,從來都不好說,因為香港可愛之處,就是它的蕪雜與細節,才能構成一幅幅獨特的故事,而非重複又重複的「東方之珠」神話。

《借景》展覽

日期:2019年12月14日至2020年1月12日
地點:牛棚藝術村12號單位
地址: 九龍馬頭角道63號牛棚藝術村
展覽開放時間:12:00-19:00
免費入場,無須登記
節目詳情:www.newartspower.hk/programme/%e5%80%9f%e6%99%af/

(本文為贊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