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min read

【保育與漁業 3】漁民轉型保文化 「漁民對香港貢獻 地位沒太多人講」

鄭華明用心介紹展館內的漁具。
鄭華明用心介紹展館內的漁具。

鄭華明用心介紹展館內的漁具。

菲律賓漁民在政府協助下轉型至生態旅遊,並共同管理海洋保護區,不少香港漁民亦希望獲政府支援。但據兩位成功轉型的漁民經驗,政府資助與支援非轉型的首要條件。轉任休閒漁業導賞員的漁民鄭華明一心只望保育「沒太多人講」的漁民文化,認為政府幫不了什麼,亦反對設立更多海洋保護區,以免扼殺漁民生計。但自行購置遊艇轉行載客的漁民,則支持設立海洋保護區,因為「多些保護,多些魚,就多些客人」。

南丫島漁民文化村上漁業展館,遊客又可來作休閒垂釣。
南丫島漁民文化村上漁業展館,遊客又可來作休閒垂釣。

南丫島漁民文化村上漁業展館,遊客又可來作休閒垂釣。

「香港漁民的貢獻沒太多人講」

人稱「明哥」的鄭華明出生於漁民家庭,直至2002、2003年,他發覺漁穫慚慚減少,開始擔心生計問題。2004年,明哥口中的老闆陳偉明,有意收購南丫島的漁排,合併成為休閒漁場,邀請明哥協助籌備。經兩年準備,南丫島漁民文化村終於2006年開幕,鄭華明就開始當營運經理和導賞員,向市民和旅客提供導賞服務。

南丫島漁文化村內有休閒釣魚區、漁業歷史展館,還有屬於明哥、有37年歷史的漁船,供遊客參觀。「香港漁民對香港的貢獻、地位沒太多人講」,明哥無奈地說,「但我們漁民也有根深柢固的文化,為何沒人提出去保留?」明哥自言「放了很多心機」在設計導賞內容、尋找展品上,只為保育香港的漁民文化。

文化村內的餵魚區。
文化村內的餵魚區。

文化村內的餵魚區。

遊客可來作休閒垂釣。
遊客可來作休閒垂釣。

遊客可來作休閒垂釣。

政府幫不了

雖然有些有意轉做生態旅遊的漁民,認為政府的支持很重要,但明哥指,要經營生態旅遊,最重要並非倚賴政府的資助,而是靠自己,「當你知道政府幫不到你,就要自己想辦法」。

明哥稱,南丫島漁民文化村的客源主要來自本地,多為學校和社福機構的導賞團,但受針對內地客的行動影響,加上不少內地客來過後不會再來,「十一黃金周」的內地客數字比以往下跌,今年的遊客總數減沙。他只好加強與酒家的合作,例如安排遊客到其酒家時,爭取折扣,以吸引遊客。

談到政府的海洋保育的措施,明哥認為這些措施對漁民文化村的運作沒直接影響,「因為我日常的工作是保育漁民文化,這文化可以是非物質」。他甚至反對設立更多海洋保護區,認為保護區只會扼殺捕漁範圍,又指「政府的所謂保育政制令保育和漁民的關係兩極化」。他認為「環保概念與漁民根本是對著幹」,反問若要保護環境,何不停發車牌,紓緩空氣污染問題。

在明哥眼中,文化村的最大挑戰,是來自日常運作。例如刮颱風的日子,設施很易被吹爛,要想方法保護漁排,導賞的活動內容又要時常更新,要設計新遊戲介紹漁民工作,收費也不能太貴。

「香港漁業是一個夕陽行業」,明哥慨歎,現在只望找到與他思想接近的漁民做他的拍檔,一同管理文化村。

明哥設計了「無鈎釣魚」的活動,讓遊客參加。
明哥設計了「無鈎釣魚」的活動,讓遊客參加。

明哥設計了「無鈎釣魚」的活動,讓遊客參加。

明哥讓遊客參觀有37年歷史的漁船。
明哥讓遊客參觀有37年歷史的漁船。

明哥讓遊客參觀有37年歷史的漁船。

明哥介紹海洋生物。
明哥介紹海洋生物。

明哥介紹海洋生物。

「西貢多了魷魚,遊客就開心」

現年60歲的香港漁民團體聯會副主席鄭景文出身於漁民家庭,但早於在80年代轉行旅遊業。他說,漁民收入不穩定,「一時多一時少,朝窮晚富」,眼見漁穫日少,他決心轉型。1987年,鄭景文賣掉漁船後投資近40萬元,購置一般遊艇,之後再增購快艇,在西貢開始接載遊客生意。鄭景文說,現時遊艇每團收取6000元,再加上載客玩花式滑水的收入,收入較捕魚所得穩定。

鄭景文認為,西貢「得天獨厚」,有市場,不用政府資助,遊客也會湧至。「我不是要他(政府)的資助,我是要他的政策!」與鄭華明不同,鄭景文非常贊成設立海洋保護區,「多些保護,多些魚,就多些客人」,他說「西貢多了魷魚,遊客就開心」。

環團:保育與生計並存 漁民也可得益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助理環境保護經理(海洋)李美華則指,設立海洋保護區,禁止在保護區範圍內捉魚,短期內或影響漁民生計,但長遠而言,禁捕能讓海洋資源休養生息和恢復,待魚苗長大或魚數量多了,魚就會游出保護區,漁民也可受益。

她又指,若政府與民間共同管理海洋保護區,漁民同時轉型做生態旅遊,亦可增加收入,「如果做得好,而又可以管理得好,其實他們(漁民)都可得益」。

鄭景文(右)
鄭景文(右)

鄭景文(右)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助理環境保護經理(海洋)李美華指,香港的海岸保護區要改變「由上而下」的管理模式。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助理環境保護經理(海洋)李美華指,香港的海岸保護區要改變「由上而下」的管理模式。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助理環境保護經理(海洋)李美華指,香港的海岸保護區要改變「由上而下」的管理模式。

文/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