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與漁業 2】漁民轉型困難重重 斥政府大興土木損生態 講一套做一套
自幼隨父母出海捕魚的霍家輝參觀本田灣的漁排時,也幫忙餵魚。
自幼隨父母出海捕魚的霍家輝,與約20位香港漁民參觀過菲律賓公主港的海洋保護區後,認為不能「照辦煮碗」的將菲律賓的模式搬到香港。他曾參加政府漁業生態旅遊試驗計劃當導賞員,慨嘆政府一方面鼓勵漁民轉型生態旅遊,一方面大興土木影響自然環境,批評政府「講一套做一套」,而前年推出5億香港漁業持續發展基金,申請門檻高,霍認為政府沒政策配合推動轉型。
港府推生態旅遊 漁民:沒有什麼自然環境 睇不到海豚
香港漁民互助社副主席彭華根說,在60、70年代高峰期,長洲有600至700艘近岸作業漁船,但2012年底禁拖以後漁船已比高鋒期少了六成。2015年,香港只有約9400名本地漁民在漁船上工作,共有4500艘漁船。香港水域自2012年12月31日起禁止拖網捕魚,為協助漁民轉型,漁農自然護理署早於2010年推出漁業生態旅遊試驗計劃,由漁民和非政府組織合作承投漁護署的漁業生態導賞團合約,讓漁民轉型為生態旅遊導賞員。
在2012、2013年參加過計劃的港九漁民聯誼會副理事霍家輝,批評政府「講一套做一套」。
漁業生態導賞團由屯門的民間組織接團,霍家輝負責做導賞員。他憶述,以前不時在沙洲、龍鼓洲一帶見到中華白海豚,但政府近年在新界西部大興土木,受港珠澳大橋等工程影響,根本「無東西給小學生看,沒有什麼自然環境,帶學生出海,都睇不到中華白海豚」,霍家輝只可無奈地說:「對政府沒什麼信心,他講一套做一套」。
霍家輝每次帶團只賺取500元津貼,加上導賞團團數不穩定,根本「搵不到錢」。霍又指,漁民與外界好像隔絕了,「不懂講解,不會講解給學生聽」,「轉型講就很易,漁民想做又沒能力去做」。
「這一代人不知何謂漁民,我也想人知多點」
霍家輝小六輟學,跟隨父母出海捕魚,他說自己「成世只打了3天工」,負責操作混凝土車,辛苦得很,發現漁民的生活較適合他。霍今年40歲,仍繼續漁民工作,於珠江口、澳門水域一帶作業,他慨嘆「這一代人不知何謂漁民,我也想搞好,讓人知多點」。
霍家輝批評政府「講一套做一套」。
特首梁振英在2013年的《施政報告》提出設立5億元「漁業持續發展基金」,協助本地漁民在香港水域發展可持續捕魚作業方法、以及發展休閒漁業等,去年7月始接受申請。但霍家輝指,基金門檻很高,手續繁複,團體才合資格申請。另外,要將漁船改裝轉作客船,有不少限制,例如要符合消防和海事處的規定,而且2012年的南丫島海難後,海事處驗船非常嚴格,令漁民要轉型至經型生態旅遊諸多制肘。
霍家輝認為,菲律賓和香港根本是「兩回事」,他形容當地就如「40年代的中國」,捕魚方法也「好原始」,相反在香港要當漁民的成本很高。他認為政府要鼓勵漁民轉型,先要提供地方和配套給漁民。
彭華根希望漁船可「一牌兩用」,用作載客。
漁船一牌兩用?
香港漁民互助社副主席彭華根(63歲)表示,已獲政府「漁業持續發展基金」批出120多萬,計劃明年開辦長洲至大嶼山長沙灣養魚區路線的生態導賞計劃,培訓受禁拖影響的漁民轉型做生態導賞員。
彭華根指,若一般漁民有意轉型辦導賞團,必須將漁船按法例規定改裝成客船,以符合座位、洗手間等規定,漁民一般難以負擔費用。他希望政府可放寬政策,例如只要漁民加添合適的安全措施,就可「一牌兩用」,以漁船載客出海進行休閒漁業。他又認為香港可參考菲律賓本田灣的例子,讓漁民「協助執法」,因為本地漁民掌握外地漁船在港非法捕漁的時間,他們可將相關資訊告知執法部門,協助執法。
不過,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早於今年初於立法會表示,政府曾研究漁船「一牌兩用」的建議,強調首要考慮乘客安全,認為把現時的漁船改裝至符合現行法例的載客標準,涉及的費用或比買合適的船隻更高,所以,他指若漁民計劃長期參與休閒漁業,「可考慮購置或租用載客船隻,以及改裝漁船成為載客船隻作營運」。
曾任南區區議員的香港漁民團體聯會主席張少強批評政府完全不支持休閒漁業,即使港府不想如菲律賓般給予民間團體經營生態旅遊的專營,亦應推出其他支援政策,如在船牌限制上配合生態遊旅發展。張少強稱「漁民並不反對保育」,但漁民同時也要有好的方式維持生計才能轉型成功。
張少強
張少強參觀當地的魚市場。
20名香港漁民隨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到菲律賓考察海洋保護區的運作。
文/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