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min read

來,跟莎士比亞展開一場永不休止的捉迷藏

A Decorative Image

「Who’s there?…Long live the King!…And I am sick at heart…」一群演員正在進行工作坊,圍讀莎士比亞名作《哈姆雷特》,一人一句讀出原著對白,詮釋當中含意;「為什麼 I am sick 仍不足夠?」、「加上 at heart 又是什麼意思?」;帶領圍讀的是英國莎士比亞環球劇場前藝術總監 Dominic Dromgoole,這位專家相當重視微言中的大義,指莎劇魅力之一正是劇本中蘊藏著「永恆的驚喜」:「就算你窮一生時間、精力去閱讀他、鑽研他,他都一直遙遙領先,你只能緊隨其後;當你發現他停留在一角,你一邊嘗試走近、一邊感覺好奇:『他在那邊做什麼?』,你以為走到他的身旁,定神一看,卻發現他已轉到另一角落,其時你的問題也變成了:『他又走到哪裡去?』,追逐永遠不會止息,他始終讓你感到驚喜!」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王子的復仇故事深入民心,其中的「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已成為不朽名句,不論有否讀過原著、曾否看過該劇,都會聽過這句經典台詞;相比其他名著,《哈姆雷特》對 Dominic 可說是別具意義,事關當他在任藝術總監期間,莎士比亞環球劇場開展了《哈姆雷特》全球巡演,在長達兩年時間,團隊走到世界不同角落搬演這個殿堂級戲碼,踏進了伊拉克、巴基斯坦、伊朗及阿富汗等國度,當中牽涉反覆推敲、細緻鑽研,難怪就連小兵Francisco到底是抱病在身/心,Dominic 也得透徹拷問。

A Decorative Image

圍讀素材全由 Dominic 親自挑選,為了集中注意力,他刻意揀選乍看較平淡的場口,「大開大合的情節容易使人著迷,同時讓人難以聚焦於台詞」。就算長途機加上時差來襲、就算工作坊一連七天無間斷舉行、就算手上劇本早已讀過百遍千遍,Dominic 在圍讀期間一直雀躍、興奮,不斷與演員逐字逐行加以咀嚼,探聽弦內弦外之音,並持續向演員分享莎士比亞的歷史,從宏觀角度引介這位大文豪的生平及創作,其動力一方面來自演員的全情投入,另一方面則源於莎士比亞給予他源源不絕的啟發。

世間上劇作家多如恆河之沙,何以莎士比亞格外令他著迷?Dominic 形容,有些劇作家沉溺於顯露自己的知識,「時時刻刻都要告訴觀眾我知道這些、我懂得那些,非常悶蛋」,有些劇作家雖然富有冒險精神,作品較刺激,卻也不能稱為佳作,「他們具備發掘新奇東西的能力,卻沒有達到一流的寫作水平」;至於莎士比亞,Dominic 進一步解釋其魔法,「他有能力一邊向大眾說說故事,同時一邊和個人輕輕耳語,每個人都是他的談話對象;劇本中既有群體一同接收的公開對話,又有個體分別進行的私密交流,觀眾數以百計、千計,每個人都會受到關注,成為他的傾訴對象,這是非常神奇的」,他認為,這完全建基於莎士比亞建構劇本的卓越能力,「由整體結構到局部佈局,以至每一句、每一字、每一段、每一行,他營造出每個人都能夠參與其中的世界,結合了不同的感覺及情緒,極其優秀。」

時至今日,有關莎劇的演繹、詮釋愈見多樣化,有劇團將《馬克白》的時代背景由蘇格蘭移植至歐洲文明發源地之一的薩丁尼亞島,包括馬克白及其夫人等等均用上全男班演員;有舞團將羅密歐與茱麗葉帶到廿一世紀,呈現二人結成夫婦,甚至陷入婚姻危機。外界對此等做法褒貶不一、議論甚多,有人評為離經叛道、有人視作改革創新,Dominic 則指,不同時代都會對莎士比亞進行各種各樣探問,他個人認為莎劇精髓在於劇本,因此傾向盡力忠於原著的文化意涵,「有時候,部份字詞段落對我們現在的理解的確會帶來挑戰,這些都是我們須要克服的;試想想,若你演奏莫扎特的曲目,遇上較困難的音符,你都選擇逃避、改動,那麼奏出來的還會是莫扎特嗎?」

A Decorative Image

Dominic Dromgoole 與鄧樹榮

在倫敦,想看莎劇,觀眾自然會到莎士比亞環球劇場;在香港,鄧樹榮戲劇工作室則是不少莎劇愛好者的追蹤對象。後者在香港及世界各地搬演過許多莎士比亞作品,包括《泰特斯》、《泰特斯 2.0》及《馬克白》(其後易名為《馬克白的悲劇》)等等,其中《馬克白》曾於 2015 年登陸莎士比亞環球劇場,以紀念莎士比亞逝世四百周年,當時的藝術總監正是 Dominic,他大讚該版本是他看過最佳的《馬克白》,作品其後更獲邀前往羅馬尼亞、德國及奧地利等地巡迴演出,

與 Dominic 一樣,鄧樹榮戲劇工作室藝術總監鄧樹榮從小就深受莎劇吸引,「莎士比亞是人類接觸世界的一道橋,讓我們了解更多關於人生、人性,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都能從他的作品看見自己、獲得共鳴;就算未必熟悉當中牽涉的時代、歷史因素,觀眾的接收也不會受到太多妨礙,皆因作品所描繪的生存狀態、劇本說故事時的技巧方法,全都是宇宙共通的」;然而,他亦同意,探索莎士比亞的旅程難免偶有波折,「一開始似乎有很多事情須要克服。首先是語言上的障礙,然後他又用上大量比喻、創造出很多圖像」,談到語言障礙,樹榮特別指出,在香港搬演莎劇是難上加難,事關當中更涉及到另一重挑戰——翻譯,首先是中英之間的文法和語意轉換,進而是劇本台詞的口語化過程,他個人傾向一種中間落墨的方式,「太過直接的翻譯,猶如將莎士比亞的古典英語搬字過紙,觀眾難以消化,並不可取;太過地道的剪裁,例如將莎士比亞有規律、有格調的文字完全地轉化成廣東話,則會內涵、韻味盡失,也不可以,必須採取一種中庸之道。」

A Decorative Image

為了讓更多普羅大眾及劇場同業接觸莎士比亞,鄧樹榮戲劇工作室將於今年舉辦亞洲首個香港國際莎劇節,舉辦演出、工作坊及研討會等活動,樹榮親自擔任藝術總監,並邀請包括 Dominic 等莎劇專家出任顧問。今次的表演者工作坊是前哨活動之一,至於由另一名莎劇節顧問、著名劇評人 Octavian Saiu 主持的大師班則已於去年十二月中完滿結束。對於莎劇節,樹榮期望以一個循序漸進方式推展。「當然大家都聽過莎士比亞,其他藝團或節目亦時有涉獵,但以他作為單一焦點、達到相當規模的藝術節,在香港是前所未有的」。他強調,莎劇節是個開放給所有人的平台,「觀眾可以踏前一步,嘗試欣賞不同類型的演出,藝術家、創作人及學者也有機會聚首一堂,一同鑽研莎士比亞的美學。」

香港國際莎劇節
日期:2020年11月

(本文為贊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