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min read

以藝術在亂世修行

A Decorative Image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是充滿希望的春天,也是令人絕望的冬天。」

於驟變的時代,今日唔知聽日事。這兩年來,正常生活看似被瓦解,在未知的前路上,藝術彷似變成一種奢侈。然而,對藝術工作者來說,藝術正正在亂世提供途徑,助我們沉澱雜思,拾回如白紙的自身,重拾提問、思考與創造等能力,從而在世界站穩住腳。

用藝術窺探人心本質

「藝術,簡單來說,就是對生命的追求。」中大藝術文學碩士課程新一年度再次招生,談及藝術在此時此刻的意義,課程總監譚偉平教授則如此說。他直言,這兩年大部分人也察覺到香港社會變化很大,但作為藝術教育者,最關注的不純粹是擔心說錯話,或失去創作自由,而是在雜亂的環境之中,我們如何重回人的本質。「藝術對我來說,是在藝術的脈絡中,透過作品看到人的本質,從而去思考如何理解這個世界,以至是自身的存在。這就是對人的信念的尋求。」

A Decorative Image

譚偉平教授認為,藝術就是對生命的追求。

「人有兩個層面——面層是個人的行為、說話,以至對社會表達的意見;當你用心接觸人更深入的底層,則可以了解到他說話的原因、對社會的期望——而人的底層千絲萬縷,牽涉一個人的成長背景、他相信的價值。有時候,人對自己的底層其實也不甚清楚。」而作為藝術系教授,譚偉平教授藝術之前,先引導學員認識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我看到學員對自身深層的探索,更重要的是,學員老師之間所建立的信任,給予大家一個開放和安全的空間去表達自己。如此一來,就可以將底層慢慢釋放出來,這就是藝術作為一種坦誠的表達方法。」

錢穆先生於1957年成立中大藝術系前身的新亞書院藝術專修科,開初的出發點不單是為了訓練藝術家,而是希望透過學院的藝術教育,增強同學的文化修養,而當這些大學生投身到社會,便能將人文價值在社會中廣泛流傳, 繼而提高人民質素。 時至今天,譚偉平強調,中大藝術文學碩士課程訓練出很多出色的藝術家,卻從沒忘記初心。「要更好地發展藝術,便要增強藝術的『普遍性』,讓更多人接觸到藝術。」課程不要求學生有本科背景,反而鼓勵對藝術有興趣的在職人士報讀,過往的畢業生包括建築師、醫生、老師、設計師,以至家庭主婦。透過不同背景的學員各方面的專長,結合在課程學到的知識,將藝術發揚到社會之中。

藝術作為自我修行

近年「文青」文化興起,Shum Shui Po 都變 New Brooklyn,學生打工仔周末參加手工藝workshop 成為熱門活動。藝術越來越平易近人,遇上紛亂的世界,大眾對藝術的準則彷彿轉向尋求口號宣洩,政治符號先行。譚偉平樂見普羅大眾在工作以外,視藝術為興趣的培養。但作為藝術家,藝術就不單是一種興趣。「讀藝術是沒有答案的,不是說一個學員到來學院,學習一套理論,或純粹培育你的作畫技術,便離開課室。我相信學習藝術是『兩條腿走路』——一方面透過研習藝術歷史和文化理論;一方面累積落手藝術創作的經驗,將思辯轉化成實踐——是全面對知識的追求。」

「兩年的課程,對我而言就像個修行的過程。」在這個最好也是最壞的時代,課程應屆畢業生史穎怡 Haynie 則決定回歸母校中大。本業是建築師的 Haynie 過往的創作以 project based 為主,偏向目標為本,作品都是根據項目設計的要求去做。直至修讀碩士課程,她才完整地由頭經歷一次何謂真正的創作。

A Decorative Image

史穎怡 Haynie 畢業作品(相片由中大藝術提供)

「一直以來,藝術對於我來說只是一個興趣,有時間便嘗試創作,忙碌時便只專注在工作上。但這兩年由理論課出發,加上 studio course ,老師們引導我們由自己的感知出發,我們將所吸收的,以視覺語言表達出來。」Haynie說,最初報讀課程只為自我增值,誰料兩年過去,與期說這是一個碩士課程,這兩年更加是一個自我探索的過程。「藝術奇妙的地方,就是當中一股難以言語的力量,支撐着我們繼續面對自己的處境。」

「有些個人的經歷,一直沒得到處理,但透過藝術表達了深層的感受,同時在跟老師和同學分享想法的過程中被聽見,心結便得到修補。藝術的力量就在這裏。」Haynie 的畢業作品《你必謙遜(這不是精神病院)》及《你必仰望(這不是精神病院)》,探討各種規訓為人帶來的壓制,人類如何活在被賦予的框架。作品部分以蠟製成,需要溶化蠟材、調色、倒模,過程中,Haynie感受到作品與她的對話。「煲蠟的期間,蠟的高溫直接與皮膚接觸,令我親身感受到一種痛楚的擠壓,而這正正跟我的主題呼應。這令我明白,除了由我去創作作品,同時作品也會為我帶來啟發。」

藝術經驗互相碰撞

「除了審視自身,我亦體會到藝術的『普遍性』——別人看到作品的時候,也能 trigger(引發) 他自身的經驗。這些經驗的互相碰撞,就是藝術的火花——尤其在如此的大時代之中,我們更需要這種火花。」除了課程本身,Haynie說,與一眾老師和17位同學的情誼同樣是這兩年最的大得着。「這段時間,我們關係一直很密切,除了課堂討論到捨不得離開,在課外也有很多交流,大家會相約一起看展覽、煮大餐,在聚餐時討論人生,討論藝術。這些生活上的養分,很能滋養到我們的藝術創作,也全靠有這些能量,我們才能堅持下去。」

A Decorative Image

本業是建築師的史穎怡 Haynie 回歸母校中大,修讀藝術。

Haynie 說,雖然同學們年齡上有差距,也來自不同背景,但正因如些,這群藝術同路人的友誼更加寶貴。「各位同學都為我帶來很大的啟發,大家創作方式和方向大不相同,令我思考,原來藝術有很多不同的面向,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去創作。這種不同學科和專業的交流,讓我在藝術尋求的廣度上有很大成長。」

經過這兩年的修行,Haynie 拾起一股力量,讓藝術成為自己一部分。「畢業後,我會嘗試將藝術變成我的 practice ,就像刷牙洗面,你不會想,我刷牙刷得好唔好,洗面洗得乾唔乾淨,因為那自然而然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讓藝術成為你的鏡子

「在時代的洪流中,如果希望跟身邊的人,甚至世界好好溝通的話,你先要好好審視和了解自己的感受。面對自己,才能從而面對這個世界。」對 Haynie 的同學潘恩耀 Henry 而言,藝術同樣是他處身亂世站穩腳步的關鍵。Henry 是一位陶藝藝術家,創作畢業作品《回溯》時,他選擇完全放棄花巧的陶藝技巧,以未經燒製的陶泥,製成會漸漸風化的人像,回歸人和物本身。「這幾年我感受到世界的變化很大,都市人不知不覺由個體,轉化成城市化的一部分,如一件機器、一顆螺絲,使我們的心和身變得破碎。我很想用我的藝術創作,去喚醒大家要正視自己的心和身,做一個完整的人。」

A Decorative Image

潘恩耀 Henry 畢業作品(相片由中大藝術提供)

「這兩年最大的得着,是我在這段時間內有了沉澱的機會,去思考自己為何要做藝術,也梳理好自己內在的情緒。」就讀課程前,Henry 很少去思考藝術作品對時代的影響,然而經過兩年來對藝術理論和歷史理論的鑽研後,Henry 改變了他的創作的出發點。「以前我只會評價一件作品『靚定唔靚』,現在明白一件好的作品,背後一定有很好的時代脈絡及概念。所以課程教會我思考作品在時代的位置,也試圖透過作品激發觀眾思考自身。」

「我深信,藝術創作其實是思考的活動,——對內,你能更加了解自己;對外,你會更加想認識這個世界,提高你對世界的好奇心。」作為一位小學視覺藝術科老師,Henry 深信教學相長,也能將自身的成長,反饋到學生。「藝術創作最講求的是對生活的熱誠,以及對世界的好奇心,經過兩年的學習,我對生命的熱誠變得更強,我很希望把我在課程的得着帶回工作——我會嘗試將這種感受帶給我的學生,達致以生命影響生命。我相信一個有熱誠的老師,可以令小朋友對世界有更大的好奇,更加熱愛追求知識。」

A Decorative Image

潘恩耀 Henry 是一位陶藝藝術家,但創作畢業作品《回溯》時,完全放棄花巧的陶藝技巧,以未經燒製的陶泥,製成會漸漸風化的人像。

中國傳統藝術革新的場所

譚偉平教授多屆課程,也觀察到學生們的成長。「這個課程就好像在組織一隊足球隊,我們招收回來的學生有着不同背景,反映着社會不同人士的想法,有些人是前鋒,有些人是後衛。我們教職員就像教練一樣,了解他們的想法,因才施教,組成一隊有趣的足球隊。」這隊「足球隊」已經營超過10年,未來一年,課程會發展「中國藝術課程」,為學員帶來更多元的文化養分。

香港作為國際都會,不少人對中國傳統藝術有老派的印象。事實上,香港一直是中國傳統藝術革新的場所。70年代,香港基於殖民地中西匯聚的特性,興起「新水墨運動」,為中國水墨媒介引入大量西方現代藝術的觀念,兩者互補長短,以致中國傳統藝術界湧現了大批新派水墨作品。

「香港從歷史來看,沒有經歷過文化大革命的文化斷層,也較少因政權交替而影響文化承傳,一直影響到書畫的領域。所以,香港在先天上是非常好的土壤,去支持中國傳統藝術的發展及傳播。」中國畫學者周晉教授在2006年起便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任教,這次籌劃中國藝術創作碩士課程,希望結合當代與傳統藝術,也相信為學員激發出更多火花。

A Decorative Image

中國畫學者周晉教授籌劃中國藝術創作碩士課程,希望結合當代與傳統藝術,也相信為學員激發出更多火花。

「現代藝術重視藝術跟社會的關聯性,創作方式偏向強調藝術的社會參與;相對而言,傳統中國藝術以『文人書齋式』的藝術樣式較為常見。但中國傳統藝術其實非常寬闊,是個流動的概念,所以我們很期待年輕的中國藝術愛好者,能夠結合對當代藝術的理解和體驗,把不同的創作方法和概念帶進中國藝術。」中大藝術文學碩士課程將於2022年9月開辦首個以「中國藝術」為名的藝術創作課程,藝術系邀請了各方專長的老師,包括中國畫、書法及現代水墨的學者授課。相關的理論課涵蓋中國藝術史、文人畫理論、當代藝術理論等。

藝術不是象牙塔,周晉教授鼓勵中國書畫的創作者、教育者,以及藝術機構工作者報讀課程,為中國藝術帶進新思潮。「年輕人也好,創作者也好,甚至當代藝術同學也好,多理解傳統藝術,也能將所吸收的轉化成他們的創作養分。」

在新一期課程招生之時,18位應屆同學順利舉行了畢業展。他們亦無負老師們的期許——畢業後,Henry 和 Haynie除了會回到本身的工作崗位,也會跟同學們保持聯絡,嘗試籌劃展覽、開展社區藝術組織,將自己對藝術的想法傳播開去,將所學帶回社會之中,讓普羅大眾也能於亂世安身立命,繼續這場修行。

-–

中大藝術文學碩士課程講座:
「當下香港的中國書畫學習」

A Decorative Image

講座簡介:

中國書畫的學習,既有傳統師徒傳授,也有於學院修讀課程。這次邀請四位求藝經歷不同​的藝術家分享各自中國書畫學習經驗、求藝創作心得,反思香港書畫藝術教育的得失, 探索本地文化生態中更多學習書畫的途徑和可能性。

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主辦

講者:區大為、吳觀麟、石家豪、周晉
主持:譚偉平
地點:香港視覺藝術中心四樓演講廳
日期:2021年8月28日(星期六)
時間:11:00 – 13:00
語言:廣東話及普通話

參與人數:由於疫情關係,現場觀眾人數限制為45人內,座位先到先得,如有意參與現場講座,請於2021年8月24日23:59前填妥google form登記報名,完成登記者會在三個工作天內收到電郵通知報名結果。

講座登記:https://forms.gle/hffgeti89wQFc4nE7

講座同時亦會於 中大藝術 The Art of CUHK Facebook 進行直播。

課程資料: 中大藝術文學碩士

(本文為立場新聞 × 中大藝術合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