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min read

【藝術教獄 4】他們只是中學生

A Decorative Image

一個高中學生,不過十八廿二的小伙子。有一門選修科,他們既要做到「對主題/課題的探索和發展」,又要援引「對多於一個文化的社會文化和歷史情境作研究的顯證」。這門名叫做視藝的科目,是否要求過高?

任教新高中視藝科的 Miss Lee 對此就說:「我教的,都是我讀大學時的東西。」

Miss Lee 認為,新高中課程對視藝生要求太過。作品意念複雜性或不如大學生,但使用的手法、經歷的程序,幾乎都是一模一樣,只是演繹規模大小之別。

訪問當日,Miss Lee 提早離開學校,對談結束,她立時掏出電話,叮囑留校準備作品集的學生別做太晚,「校工叔叔九點要走,你們今日做到八點左右就好了。」

晚上八點。一個唸視藝的中學生,留校半日竟是平常事?

有些同學希望在創作時,老師在場,可以即時給予意見,所以會留校做作品;亦有些同學時間管理欠佳,往往要留堂做視藝科的校本評核功課。校本評核 (School-based assessment, SBA) 原意是分擔考試壓力,但學生卻在應試之前,先受 SBA 消磨。

怎樣消磨?消磨了甚麼?

校本評核作品集要求考生就「表達所選擇主題」進行研究。三年高中期間,學生須提交四件「作品」,即不限於「藝術作品」或撰寫「評賞研究」。然而,四件作品之間,又須要呈現「對主題/課題的探索和發展」。根據教育局視藝科的《課程及評估指引》,準備「作品集」的環節在中五才出現,但有老師認為,建議不設實際。

A Decorative Image

簡述三年課程(中四至中六)的進程 (圖片來源:教育局視藝科的《課程及評估指引》)

兩度執教新高中視藝科的陳 sir 直批:「如果跟足考評局的時間表,是無稽的。」他指,中五中六表面上是兩年時間,但距離應考實際上只有一年零四個月。由於好作品須要花時間製作,今年他將新一批學生開始準備作品集的日期,提早至中四下學期。有學校更早於開學兩星期後,即要求同學呈交未來三年的創作計劃。     

「大專可以只讀 VA,就可以多放一點時間。中學生不止讀我們這一科。」陳 sir 感嘆,視藝仍然被視作「閒科」,同學有空餘時間,也寧可放在其他「比較實在」的科目上。然而,視藝科實際上要花的時間,並不下於其他科目。當同學無法處理好其他選修科的學習進度,修選視藝只會更難兼顧。

新高中的確能開闊學生眼界,但「中學大學化」的做法,令到學生「有啲食滯」,結果「幾頭唔到岸」。考評局亦曾就此進行檢討,惟一直未有切中回應。

今年舉行的「新學制中期檢討及前瞻跟進諮詢」會議期間,考評局邀請的專家代表更以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 (IB Diploma) 做比較,指「IB 課程作品集要求做 7 件作品,香港中學文憑試才不過是 4 份而已」。言論隨即引起在場老師不滿,有人撰文指出兩種制度最大差異在於「IB 不用考試,而且 7 件作品無須相連」,認為考評局至今仍未就問題癥結作出回應。

新高中的視藝科既然不盡完美,又有何種制度值得參考?考評局專家代表提及的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又如何?

全球提供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的學校超過四千間,2015 年 5 月數據顯示,其視藝科應屆考生達 13,252 人。其課程設計明言,鼓勵學生「挑戰固有的創意和文化的界限」,考評不設公開試,只有「校內評核」及「校外評核」兩部分。IB 課程的視藝科同樣有文字考核,例如:「比較研究」、「作品集紀錄」、「策展宣言」,但全部都有頁數或字數限制,防止功課出現量化問題。

曾遇上讀寫困難學生的張老師認為,新高中視藝科要改革,考評局和教育局首先要釐清,高中視藝教育的意義為何。眼見不少高中修讀視藝的同學,即使取得好成績,畢業後也再沒有進修,她問:「考試取得好成績,只是一張門劵,反而有些從來沒有修過藝術的同學,大學會選讀藝術,那麼我們 DSE 讀 VA 來做甚麼?」

文/gr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