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min read

人物書寫的葵花寶典

A Decorative Image

董成瑜的名字你未必聽過,可是她訪問過的人物你卻必定認識:李安、王家衛、朴贊郁、林青霞、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柯文哲、蔡英文,還有香港人最熟悉的,黎智英。

台版《壹週刊》,跟港版看起來大同小異,往往一大片肉色映入眼簾,封面恆常是明星八卦與隱私,不時因為媒體倫理的缺失而被知識分子大力鞭笞;但同時也跟港版一樣,每期夾着寥寥數頁〈非常人語〉,頗為識者追捧。

董成瑜2001年加入《壹週刊》,統領「人物組」,一幹十三年。台版很早就引入港版〈非常人語〉的模式,在時事、財經等版面以外獨立設「人物組」,組內記者毋須顧慮人脈,這樣寫人物才會有火花──黎智英當時這樣想。董成瑜麾下〈非常人語〉成為台灣公認高質人物專欄,甚至得到藝術家林懷民多番讚賞。最初因壹傳媒的名聲而難以邀約受訪者,後期因有成績,漸漸變得容易。

對此書產生興趣,卻是因房慧真在臉書大談被她稱為「魔兒」的師父董成瑜。房慧真既是人物組記者,也是知名作家,文字功底深厚,可是在魔兒底下她「曾經在電腦前孵了一整天,只產出三、四百個字」。一次寫達賴喇嘛,用上「莞爾一笑」,卻被指示不要用成語,她總結:「在魔兒底下工作,有角度有深度還不夠,你還必須要天工開物、自創新詞。」

這麼可怕的魔兒卻有着桂綸鎂般的長相,遇上同事跟她打招呼還會很少女地臉紅,董成瑜也自言個性內向,寫人物是為了躲在記者身份後觀察人──於是就很令人好奇,到底這麼一號人物筆下的人又會是怎樣?她的格言是「若做不到眾生平等,那就用仰角看小人物,用俯角看大人物」。角度如此,而視線則往往從微小處着眼:晚上六點採訪柯P,辦公桌卻放着早上的漢堡還沒吃;蔣友柏辦公室內放着一排《愛麗絲夢遊仙境》的貓公仔,整齊如他曾祖父蔣介石從前的衛兵;蔡英文80%的衣服不是直條紋便是格子,彷彿在「提醒自己不要超越界線」;「台灣御廚」阿基師每天下班回家必用粗得可以用來洗大象的南僑水晶肥皂把自己從頭到腳洗一遍……或是林懷民一篇,劈頭一句:「終於來到了人生的無聊時期。」第一句就抓住讀者。

《華麗的告解》全是人物版中的名人篇章,受訪者都有人人熟知的公眾面向,把故事鋪墊得漂亮不過是基本功,重要的是如何寫得立體、「見人所未見」。讀着漸漸發現,不管是政治人物、藝術家還是黑道老大,董成瑜都有本事撩撥他們細談家人與童年,由此堆疊出複雜鮮活的人物形象,然而更厲害的是,那份挖掘受訪者的功力並不急於自露於字裏行間,外人總看不清招式,只隱然感到劍氣逼人。

書中有寫到她總結的訣竅,但我不會在這裏告訴你。欲知詳情,請購入這部葵花寶典,自行學習如何挖掘他人內心、挑動他們告解的欲望。

原刊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