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min read

五本存在主義入門書

A Decorative Image

前言

存在主義 (existentialism) 在二十世紀初──特別在兩次大戰前後──風靡一時,其影響不限於哲學圈,更蔓延至所有知識份子、甚至普羅大眾。雖然不少人認為存在主義熱潮已過,甚至宣稱它已經死亡,但它關於荒謬與疏離的論述、以及強調人的個性、自由與責任的主張,除了對異代不同文青有歷久常新的吸引力,對思考如何應對我們今時今日的處境與問題,亦可以提供豐富的思考資源。

要充分把握存在主義,當然必須細讀有關著作。然而,關於存在主義的著述五花八門,甚至可以說是汗牛充棟。基於種種原因,很多存在主義者選擇以格言(尼采)、小說(卡夫卡、杜思托也夫斯基) 、甚至日記(齊克果)等文學形式來表達他們的思想;究竟他們想表達甚麼,有何理據以及為何要如此表達等,皆不清楚。此外,存在主義的經典理論著作絕大部分艱澀難明,而且要求讀者對整個西方哲學史乃至當代社會文化處境有相當認識。如果單憑名氣、重要性或影響力拿起齊克果的《一個誘惑者的日記》、尼采的《查拉圖特斯拉如是說》、海德格的《存有與時間》或沙特的《存有與虛無》來看,大概很快便會失去興趣,甚至因其「不知所云」而咒罵連連;可是,如果只是看一兩本簡淺的存在主義導論,又難免流於一知半解,意義不大。

有見及此,本文為一般讀者推介五本性質不同的存在主義入門讀本,只要肯用心細讀,應可對存在主義有一概覽,因而具備挑戰上述存在主義巨著的基本條件。

1. John Macquarrie, Existentialism (Penguin Books, 1973) 

A Decorative Image

對於一般讀者,我的個人意見是:你看的第一本存在主義哲學書,千萬不要是那些哲學大師的經典──甚麼齊克果、尼采、沙特、海德格,通通給我放下!在眾人面前翻翻可能狀甚有型,但以一顆白紙般的心靈去看這些書,基本上百害而無一利:輕則令你迷失於術語迷宮、即時失去興趣,重則令你誤以為自己掌握了某些深刻洞見,四出招搖。因此,我要介紹的第一本書,是 John Macquarrie 的 Existentialism

Macquarrie 是《存有與時間》英譯本的譯者之一,對存在主義有深刻理解。 Macquarrie 在書中開首便強調:我們之所以可以合理地把齊克果、沙特、海德格、卡繆等人稱為存在主義者,並非由於他們──如馬克思主義者或邏輯實證主義者般──共同接受某些基本原則或具體主張,而是在於他們展現了類似的哲學思考風格 (style of philosophizing),以及對於某些核心主題的共同關注。

所謂「存在主義式思維」的特點在於:

  1. 以作為主體的人 (man as subject) 而非自然或作為事物的人 (man as object) 作為起點與關注對象;
  2. 所謂「作為主體的人」,並非指傳統哲學裏著重的抽象思維主體 (thinking subject) ,而是具體地存在於世界中、包含不同面向(意志、情感、身體)的個別存在者 (existent) ;
  3. 相較傳統哲學家致力追尋人之所以為人的普遍天性或本質(通常是理性),存在主義者著眼於描繪出人在具體生活中展現的獨特存在方式的不同面向。

從人出發,不同存在主義者各自發展出自己關於人的存在模式的獨特理論。雖然存在主義者沒有一套共同接受的學說,但Macquarrie指出幾組他們皆會深入探討的基本課題:

  1. 與人的行動有關:自由、選擇、責任;
  2. 與人類存在處境有關:有限性、可能性、異化、絕望、死亡;
  3. 作為行動者的人面對他的存在處境時的情感面貌:焦慮、沉悶、噁心。

作為導論,這本書有兩個基本特點。首先,有別於一般每一章引介一位存在主義思想家的導論著作,本書採用以主題為中心的進路 (thematic approach) ,每章清晰深入地剖析一個存在主義的核心概念:存在 (existence) 、世界 (the world) 、他人 (others) 與社會、知識與理解、思想與語言、情感、行動 (actions) 、存在主義的形上學,甚至討論了存在主義對藝術、科學、教育道德、神學與文化的影響。其次,在討論和分析時,作者既歸納整理出這些常見概念的一般意義,同時又點明不同的存在主義者處理這些主題、運用有關概念時的獨特之處。細讀本書,能令我們具備基本概念資源,從而進一步瞭解個別存在主義者的著作。

2. Robert C. Solomon, Existential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A Decorative Image

要真正瞭解存在主義,閱讀原典當然有其必要。問題是,應該先看哪些才好? Robert C. Solomon 主編的這本 Existentialism 是一本質素非常高的存在主義原典結集。推介的理由有兩個:它收錄的作品十分全面,並且有一個對初學者很有幫助的導言。

這本選集一共收錄了多達二十八位不同作者的文本,當中除了哲學家,也有小說家(如,卡夫卡、卡繆、米拿)與神學家(田立克、布伯);除了男性作者,也有女性作者(如波娃和《存有與虛無》的英譯者巴恩斯 (Hazel E. Barnes) );有歐美作者,也有日本(西谷啟治)、俄羅斯(杜思托也夫斯基)與拉美作者(波格斯、馬奎斯),充分展現出存在主義的各個不同面向。根據 Solomon 自己的說法,他把存在主義者的著作視為「哲學藝術品」 (“works of philosophical art”) ,而這本選集正是展示這些藝術品的一間「國際畫廊」。 Solomon 在每一章開頭都寫了有關作家的扼要簡介,令讀者能夠更容易進入其思想世界。

推介本書的第二個理由則非常個人:我很喜歡 Solomon 為這本選集撰寫的導言。 Macquarrie 在前書中指出,存在主義思想在傳統哲學甚至前哲學的神話思維中已有蛛絲馬跡,但也強調它的成熟形態是現代世界的產品;Solomon的導言正好對這一點作了重要的補充。他強調存在主義不只是抽象的哲學理論或對傳統哲學的反叛,而是「存在態度 (existential attitude) 」這個概念的體現──不論是以理論還是文學的形式。

存在態度是我們對現代世界以及在現代世界中存在的意識的一種回應。人性中有一種非常自然的要求:我們渴望活在一個統一、確定、熟悉與充滿意義的世界。然而,隨著基督教(以及其他傳統價值體系)的衰落與自然科學的興起,生活在現代世界的人再難接受世界以及當中事物本身具有內在目的、意義和價值,因而普遍放棄這種傳統的「目的論式世界觀 (teleological conception of the world) 」。結果,現代人在生活中體驗到的,是一個支離碎裂、模稜兩可、荒謬、沒有意義而又陌生的世界。同時,我們有一種特別的自我意識:我們自覺在本質上是與世界、社會以及他人分離的孤獨個體 (individuals) 。在這孤離的無根狀態中,我們感受到自己毫不重要、行動沒有方向、生活毫無意義。身處這個令人難以接受的紊亂破碎、對我們漠不關心的世界,一個個孤立迷茫的個體感到前所未有的不安與威脅。

面對這種威脅,較誘人與舒適的回應方式,是訴諸某些看似肯定、明確、熟悉的幻相(如上帝、國家、社群、權威、歷史、傳統、理性的計畫或永恆不變的形上世界),把自己重新消融進一個穩定的世界來解決這種困惑。採納存在態度的人則拒絕這種自欺欺人的回應方式,對我之外的世界作出攻擊與貶抑,並且在絕望或喜悅中發現世間一切──包括對我構成威脅的東西──本身皆沒有任何意義,因為一切事物的意義終極而言皆以我為中心,由我創造、賦予,世界因而成為我的世界。換句話說,存在態度是自我意識的進一步提高。

必須注意的是,這種存在主義式的自我意識,並非指我們對傳統意義下擁有固定不變本質的主體或對象的「自我」的意識,而是對「沒有自我」這個事實的發現與承認:所謂「自我」,只不過是人在世界中創造出來的理念 (ideal) ,代表某一套行動與價值觀的選擇。對這個事實的肯認,不單剝奪了世界的權威與價值,同時動搖了我們對價值的普遍性與客觀有效性的信念。即使如此,我們仍然需要作出選擇,決定自己要作出甚麼行動、過怎樣的生活。我們需要一個標準,而我們只能自己創造這個標準。這種自我意識進一步令個人與世界更加疏離,令人注定不能在世界中安頓下來。存在主義正是眾多感覺敏銳的思想家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哲學理論以及小說戲劇──去捕捉、呈現存在態度的不同面貌。Solomon這個看法令我們對存在主義有一個更深切的瞭解。

3. Sarah Bakewell, At the Existentialist Café: Freedom, Being, and Apricot Cocktails (Knopf Canada, 2016) 

A Decorative Image

接下來我想推介 Sarah Bakewell 在不久前出版的 At the Existentialist Café: Freedom, Being, and Apricot Cocktails 。作者 16 歲時已經迷上沙特的《嘔吐》,在大學唸哲學時更一度醉心專研海德格的哲學思想。本書雖然並非嚴格的學術著作,但寫得嚴謹紮實,理論闡述方面絕對有板有眼。 Bakewell 以優雅而生動活潑的筆觸,以兩次大戰至冷戰時期的歷史為背景,娓娓道出存在主義興起、全盛至衰微的故事,細緻描畫出存在主義者的思想如何植根於生活與時代,為我們提供了把握存在主義的另一個重要角度。

故事隨著沙特與海德格的足跡展開和蔓衍,當中既有回溯齊克果與尼采思想的衝擊以及胡塞爾現象學方法的啟廸,其間亦穿插存在主義者種種分分合合、思怨情仇。我們看到二戰前後海德格如何因支持納粹主義而與胡塞爾、雅斯培和鄂蘭疏離反目。另一邊廂,又看到沙特與波娃的關係如何體現他們獨特的思想、沙特的思想如何隨著社會政治形勢不斷改變,以及戰後他如何因對蘇聯共產黨的同情而與阿宏 (Raymond Aron) 、卡繆及梅勞龐蒂等好友決裂、不相往來。政治、學術與私人恩怨,從來糾纏不清。

儼如書名所言,本書猶如一間「存在主義咖啡館」,閱讀本書就如看著一群存在主義者在咖啡館中呷著咖啡交頭接耳,時而惺惺相惜、彼此激賞;時而冷嘲熱諷、甚至唇槍舌劍。最後雖然曲終人散,卻留下了點點不滅光芒。

4. Franz Kafka, Metamorphosi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A Decorative Image

存在主義者皆強調以獨特的方式呈現自己的體驗與感悟。因此,單純看看原典的節錄,與間接通過別人的解釋說明來把握存在主義,定必有所不足。因此,在概念與背景資料裝備就緒之後,讀者應該鼓起勇氣,直接躍進存在主義者的著作中,真切體悟他們的思想,感受當中的震撼。

我會建議一般讀者先看小說,最好從卡夫卡入手──相對於其他存在主義小說家,他的作品可算是最「有趣」。除了三本長篇小說《審判》、《城堡》與《美國》,卡夫卡的著作主要是短篇小說。對一般讀者而言,他的長篇小說比較難消化,而短篇則因為篇幅太短而不容易掌握其中表達豐富的思想內容。如果以瞭解存在主義為目的,我會特別推介他的中篇小說《變形記》。

《變形記》以紡織品推銷員格雷戈爾 (Gregor Samsa) 的身體莫名其妙地轉化成一隻巨大的怪蟲開始。在變形之前,格雷戈爾雖然擁有人的身軀,但生存的唯一意義是工作,每天只是為著滿足自己及家人的基本需要,機械地上班下班,缺乏自我意識與對生活的反省,實質與昆蟲無異。相反,在變形之後,雖然是以蟲的形態生存,但他不但仍能以人類的觀點看事物,具有自我意識,對自己的人生有更多反省;最後甚至通過自覺,選擇反抗動物的求生本能,絕食死亡,體現出人獨特的存在方式。表面上,《變形記》寫的是格雷戈爾變成怪蟲之後的遭遇,其實是寫他如何成為人的歷程。

《變形記》獨特之處,在於卡夫卡巧妙地以荒誕的故事寫實地呈現出現實世界的荒謬,令人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境況,並加以反思,作出選擇。

5. Jean-Paul Sartre, Existentialism is a Humanism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7)

A Decorative Image

存在主義的理論著作大多晦澀難懂,一般讀者能夠看明白的可謂萬中無一。唯一例外的,恐怕就只有我的最後推介:沙特的《存在主義是一種人本主義》 (Existentialism is a Humanism) 。這本書其實是沙特在 1945 年 10 月 29 日在巴黎現代俱樂部公開演講的演講詞,主要是通過澄清存在主義的基本概念與主張來回應針對存在主義──特別是來自基督徒與共產主義者──的誤解與批評。

這本小書以金句「存在先於本質」 (“existence precedes essence”) 扼要歸結出存在主義的核心,從而勾勒出人的基本存在模式:被遺棄於價值真空的世界,擁有自由、選擇與責任。沙特說明了為何強調焦慮(其實是人對自己作為自由的意識)與絕望(即拒斥把行動的成功寄託於各種以虛假的「客觀永恒」價值為基礎的「希望」)並不會導致悲觀與無所事事的態度;他強調人是價值規範的唯一立法者、並通過不斷自我超越來實現自己,因而最後以「存在主義是一種人本主義」總結整個回應。

不少人對沙特這篇講辭不以為然,認為它膚淺粗略,只會令人誤解存在主義、甚至誤解沙特本人的思想(於是這些人堅持必須先看那其實無法先看的《存有與虛無》……)。我卻認為這本小書全文罕見地一氣呵成、條理分明,書中更不乏沙特的拿手好戲:以具體事例闡釋難以捉摸的存在境況。只要不把它視為瞭解存在主義要看的第一(這就是為甚麼要先看Macquarrie)與唯一(所以《存有與虛無》還是躲不了的……)著作,此書絕對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入門之選。

後話

記得當年剛進中大哲學系,一接觸存在主義便被深深吸引,不能自拔。課餘經常到圖書館找來一堆以「存在」為名的書胡亂翻閱,然而全都艱澀難懂,不知所云。後來終於忍無可忍,便向陳特教授(已故)求救,希望他推介一些程度合適的文本。結果陳生不只推介我看了 John Macquarrie 的 Existentialism ,更在一年級暑假時,與我和幾個同學,在他應林堂的宿舍討論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沙特的《存在主義是一種人本主義》和田立克的《存在的勇氣》。這次讀書會不但令我終於稍稍看懂了這些「存在書」,亦是我個人學習路上的一個關口。後來雖然沒有修讀陳生教授的「存在主義」,我卻在他指導下完成以沙特為題的畢業論文。

因此,當王偉雄兄問我可否寫五本關於存在主義的好書時,我雖然並非專家,但心想正好藉此懷念與陳生當日的種種,又可以外行人的身份分享一下自己進入存在主義的閱讀經驗,給有興趣的讀者一點參考,便不負責任地一口答應。特此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