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min read

【中間道.5】要和解定要團結 溫和民主派的困局

A Decorative Image

林鄭月娥當選特首,民主黨領導層在候任特首辦與她會面。(民主黨圖片)

個個都話要攞中間派選民,其實邊個至係中間派選民?

在政治學者葉健民眼中,有一群「中間派」選民,他們不是新民黨袁彌昌口中的政治冷感沉默大多數,也不如田北辰所想那樣容易被建制派吸納。

他們一直有投票,也有政團代表發聲。

到底他們是誰呢?

就是民主黨支持者。

*   *   *

葉健民的想法,與曾俊華幕後軍師羅永聰不謀而合。

羅永聰選後在一場分享會上曾經說,曾俊華成功吸引大批市民支持,顯示「淺藍」與「淺黃」的中間路線,在香港有很大的空間和市場。他之後舉出一例,「你睇民主黨在立法會選舉五區贏得幾輕鬆,hea 住贏。湯家驊做唔到,因為唔夠中間囉。」

論支持度,民主黨與曾俊華當然無得比,曾俊華在特首選舉民調支持率高峰期達六成;在立法會地區直選選舉得票比例,民主黨的支持度只有一成(超級區議會則有38%)。

但毫無疑問,在羅永聰眼中,這班對自由、民主有一定追求的支持者,卻是曾俊華高民意的重要基礎。

A Decorative Image

曾俊華幕後軍師羅永聰在選戰後,出席民主黨前主席劉慧卿的網台節目。

民主黨領導層與曾俊華,確實行得很近。早在特首選舉前一年,民主黨已打破此前8年的慣例,支持曾俊華以財政司司長身分發表任內最後一份預算案,向對方示好。到競選過程,民主黨7名議員率先提名,表態票投曾俊華;曾俊華在愛丁堡廣場舉行造勢大會,多名民主黨議員均有現身。

相比其他或堅持投白票、或含淚撐曾的非建制選委,民主黨企得更前,更真心,懶理同路人批評。

離開民主黨多年的城大公共政策學系教授葉健民,至今仍十分留意民主黨路向。自2010年支持政改方案後,民主黨在多場選舉中被狙擊,輸掉部分議席,但好歹仍是區議會中,非建制派最大的勢力。他們又於去年立法會選舉奪得7席,是非建制政團最多議席的政黨。

網民有網民鬧,但選舉結果證明,民主黨路線仍然受一部分人擁戴,「不是說很多人支持 … 但民主黨似乎又餓不死,有自己的生存空間。」

葉健民相信,這與民主黨對自己路線的堅持,不無關係。例如談到中國人身份認同,又或者對一國兩制的支持,民主黨至今仍然沒有因政治潮流而改變,「有些說話無人敢講,但民主黨仲敢好大聲、輕鬆地講,『我是中國人』。」

「哪一個有頭有面的泛民光譜人物,今時今日可以好大聲好清楚咁講『我係中國人』、支持一國兩制呢?」葉健民問。

又以議會抗爭手段為例,民主黨是現有少數會與激進派劃清界線的民主派政黨,葉健民認為,這是他們得分的原因,「過去青年新政在議會衝撃(試圖進入議事廳宣誓),他們的態度都係譴責。」

在葉健民眼中,真正務實派(相比「溫和派」或「中間派」,他認為「務實」更貼切)應具備政治上的實力,傾向解決現時困局多於純粹重申自己立場;著眼點是解開中港矛盾,不抗拒接觸建制,而且明白現有政局的局限。

而民主黨正是如此:它擁有民主思路、新思維沒有的實力(即議席);面對近年港獨、自決派冒起,民主黨敢於劃清界線;往績顯示民主黨不抗拒接觸建制,亦傾向用商討手法解決困局。

「我們現有光譜裡,民主黨才是真正的務實派。」葉健民總結。

A Decorative Image

葉健民

當曾俊華現象把這一班包括了民主黨支持者在內的「淺黃」,以及政治上相對冷感的「淺藍」,匯集成龐大的中間路線,特首選舉之後,這條路線到底會何去何從?

評論人劉細良在曾俊華敗選後預測,北京欽點會令這些支持者產生政治怨懟,不滿共產黨踐踏香港人感情。這股失望、不滿情緒,短期未必能轉化成政治運動,但將為低迷的反對運動添上生力軍。

民主黨副主席羅健熙,雖認同確有此潛力,但對於民主黨能否收割「曾俊華現象」的成果,他有很大保留。

「他們(曾俊華支持者)在投票上不是最堅定的一堆,比較像白紙,可塑性高,但要堅實支持民主派、民主黨,我覺得不會。」

「由誰收割,就是溫和泛民到溫和建制之間的一次競爭。未來幾年發生什麼,陣營之間如何互動,會影響到他們如何投票,或者導致他們匿返埋。」變回特首選舉前的沉默大多數。

另一民主派大黨公民黨黨魁楊岳橋則坦言不懂預測,「究竟有幾多淺藍,隨住曾俊華落敗的不忿慢慢變咗淺黃?還是淺黃覺得其實隔離都幾好?… 最真實的民意,只能透過選舉展現。」

選舉未至,但若果從民調看,林鄭上任兩個月,特區政府民望顯著上升,最新滿意率為41%,不滿率為35%,滿意率淨值達5%,創2010年9月以來最高。

對北京的「政治怨懟」,似乎沒有出現。

大和解,可能嗎?

前路很難估計,又或者我們應該問:溫和民主派走向中間一點,會否吸納到這股潛在中間選民力量?

就在林鄭月娥當選不足一個月,民主黨主席胡志偉釋出善意,他接受《明報》訪問時,提出極為爭議的「大和解」,建議特首運用權力,特赦佔領行動中所有參與者,同時赦免「七警」和退休警司朱經緯。大和解建議變成政治震撼彈,網上罵聲四起,黨內爭議不止,胡志偉事後還一度辯稱「個人意見」,最終收回建議,向公眾道歉。

我們事後邀請胡志偉訪問,希望談「大和解」、對中間路線的想法,但他最後以「無咩好講」為由拒絕。

A Decorative Image

胡志偉

屬於民主黨年輕一代溫和代表的羅健熙則認為,民主黨未因林鄭當選而改變,只是林鄭比梁振英靠近他們,令雙方分歧沒有梁振英年代那樣大。

因此林鄭主政下,民主黨反而更難定位,「同梁振英全面開戰當然無問題。但當對手的手腕好啲、無咁乞人憎,你揀的戰場就要小心。」

比如民主派陣營認為36億元的教育撥款有不少未如人意的地方,但羅健熙以及民主黨的判斷卻是,這並非與政府角力的恰當戰場,因為他們的選民對教育撥款這類民生議題相當上心。

「如果次次都同佢開戰,例如教育(開支)都開戰,無差別地開戰,你係不停削弱自己的基礎。」教育界向來是民主陣營的票倉。

即使發生DQ 議員事件,羅健熙仍認為,他們選民不會認同全面開戰,「有些選民覺得政治問題需要處理,會覺得這些時候不應與政府 deal 咁多。但我們溫和的選民又覺得,政治還政治,有嘢益到民生,都應該同政府 deal … 這時候,我們就難企。」

正如新思維副主席鄭承隆所說,若民主派走近政府,只會不利選情,除非是別有所求,「睇下阿爺有咩着數搵」。

A Decorative Image

羅健熙(資料圖片)

*   *   *

不過 deal 還 deal,羅健熙還是覺得,民主黨主動再靠近政府的空間,已經不大。

「對我來說,民主黨行緊的路已經是民主派入面最邊緣的,再行多少少(近政府)就搞唔掂。」

據羅健熙判斷,現有路線是民主黨內頗大的共識。

民主黨經過2010年政改風波後,黨員雖持續流失,在採用什麼抗爭手法上,至今仍有分歧。以立法會議員為例,從較溫和的胡志偉到採取較多激進抗爭手段的許智峰,已見分別。但羅健熙強調,現時黨內分歧已達至較穩定的平衡 (equilibrium),如果偏離現有路線,任何一方都會反彈。

「大家都知我們不會去返另一邊(激進),亦不會再走近政府一點,都係在呢個位咁上下。」

任林鄭上任後如何吹起和風,羅健熙還是認為,民主黨不會變成民主思路湯家驊、又或者新思維狄志遠,「民主黨在理念上,仍然覺得有些事不能妥協,不能退讓 … 有些位我們不能退。這就是(與湯家驊、狄志遠的)分別。」

相比調整路線以吸納曾俊華發掘出來的中間機遇,羅健熙反更着眼於用現有路線吸引新的支持者。他提到,年輕人選民登記率偏低(2016年,18至30歲合資格青年人的登記率為61.8%,比整體77.3%為低),民主黨溫和派路線,或能吸引較不太留意時事的支持者。

「激情的年輕人,他們都登記哂,但其實還有些選民在外面,不太理世事,覺得無乜所謂、唔關自己事。我們那套相對溫和的想法是否可以吸納這些人呢?」

「我們相信那裡有不少的比例,不需要拎好多,搵返1至2個百分點出來,結果或者差好遠。」

同樣有溫和傾向的,還有公民黨。胡志偉當日拋出的大和解建議,公民黨黨魁楊岳橋一度認同,備受抨撃下才承認需要「深切檢討」。該黨今年5月舉行黨慶,邀請候任特首林鄭月娥出席,再引起非議。楊岳橋解釋,當時宴請林鄭是為釋出善意,對對方表明上任不會依靠中聯辦的說法,表達認同。

楊坦言,其決定未必獲其他盟友認同,「我只希望透過我們這種輕微的禮節活動,能夠比佢知道,佢所做嘅嘢係啱,佢這個諗法係啱。」

他強調,公民黨以至民主派,依然對林鄭政府保持「警剔的態度」,「尤其是經歷過梁振英五年,中聯辦由幕後走到台前,你憑什麼咁快覺得回復正常呢?」

A Decorative Image

公民黨邀林鄭出席黨慶(公民黨 Facebook 圖片)

大團結,又有可能嗎?

保持警剔態度,確是有理據。

梁振英一直對泛民採取敵對方式,但民主派真正面對巨大挑戰,卻發生在林鄭上任之初。法院宣判,撒銷梁國雄、羅冠聰、劉小麗及姚松炎四人議員資格,民主派首度失去地區直選分組點票的否決權。差不多同一時間,律政司成功對社運人士啟動覆核刑期,法庭重判抗爭者,入獄多月。

議會陣線陷入前所未見弱勢,針對抗爭者的檢控還陸續有來。

低潮當下,最需要民主派團結一致,但偏偏DQ4發生後不久,民主派之間的矛盾,又再浮現。

事緣林鄭提出通過36億元教育撥款,以示打開施政新風,民主黨及教協明確支持,惟部分民主派起初想令撥款不能表決,表達對DQ 事件的不滿,至最後關頭才達成共識,願意鬆手。不過,會議期間,民主黨黃碧雲為確保撥款獲得通過,罕有在財委會提出縮短表決響鐘時間,做法既被建制派議員嘲諷,也引來民主派同儕的爭議。

團結很重要,問題是如何做到?朱凱廸早前受訪,直指溫和派及自決派等陣營需要團結,兩邊都要行近一點,「但主要是溫和民主派要郁。」

羅健熙的評估,卻是民主黨轉變空間不大。

「民主黨這幾年行相對溫和民主派的路,已經行定了,你話要民主黨行返激啲那一面,其實那面市場已經飽和啦,」

羅健熙強調,民主黨做任何決定的前提,是不能得罪現有的群眾基礎。

「他們覺得做實事重要,當我們支持者的基礎就是這班人的時候,我們要顧及他們的想法,不能事事從政治出發,企死原則理念、完全不退讓、全面抗爭……」

即使民主黨內部,也不傾向走回頭路。

「你叫我們的議員、地區兄弟姊妹們,要去做一些好激的角色,大家亦未必做到。」

認為民主黨派有團結需要的葉健民也承認,激進派及務實派,誰也無法說服誰,但兩者各有長短,實可以共生,建立互信,等待機會。

葉健民的判斷是,民主黨在具體政治運作上較成熟,傳統上有與中共交手的經驗,亦較具政治智慧,「問題是佢不會好有創意,循規蹈矩一點。」至於激進派或其他派系,未來則充當突圍的角色,發起類似2014年傘運的大型抗爭,致使中共需要改變策略。到時有7個議席在手的民主黨,便可以擔任談判的角色。

「到這個時刻出現,要人押注,同佢(中共)傾,或者同佢 make a deal,民主黨的角色就重要。民主黨比較有政治技巧,是有實力的政團,可以發揮它的作用。」

葉健民這套分析的根據,源於2010年商討政改方案的歷史。

當年泛民陣營就是否支持政府非普選政改方案分歧,引發內部極大分裂,社民連與公民黨搞「五區公投」,民主黨則一直尋求中共對話,結果換來了北京讓一小步,將原來由區議員互選產生的五個新議席,改為由全港市民一人一票選出,現在所稱的「超級區議會議席」。

葉健民當時為普選聯成員,曾進入中聯辦商討政改,與多名政治學者聯署呼籲其他民主派支持超區方案。但即使如此,對於其他民主派手段,葉健民仍認為有可取地方,「就算黃毓民 2010年狂片我哋普選聯,我都覺得佢有佢的存在價值。」

A Decorative Image

2010 年 5 月 24 日,民主黨時任主席何俊仁、副主席劉慧卿、立法會議員張文光,跟中聯辦主任李剛、法律部部長馮巍、法律部副部長劉春華會面,是民主黨創黨以來首次跟中方官員正式會面。(中聯辦圖片)

葉健民的建議,聽上來很合理,但前題是民主派有互信。

民主黨當年走入中聯辦一幕,導致「密室談判」、「投共」等標籤至今仍然緊貼在該黨身上,也是釀成其後泛民陣營分裂、互信破裂的轉捩點。新民黨袁彌昌質疑,即使假設中共願意讓步的一幕重現,民主黨是否願意談判,承擔後果,仍是未知之數。「上次有班學者(普選聯)幫你定心,最後的結果都是災難性。」

羅健熙亦認為,葉健民提出的分工做法,知易行難,「你睇到網上世界,那種不信任已延伸到難以想像。」

而且未必公平。「而在這不信任的情況下,你要做呢啲嘢(溫和)係好困難。特別對於做白臉那個。」

*   *   *

無論是走向「大和解」,抑或走向葉健民心目中「團結」,任誰都清楚,要有突破,主動權不在溫和民主派手上,亦不在主張「和風」的林鄭月娥手中。

最重要的是,真正的對手肯同你傾。

「永遠我們要求大嗰個做先。就是中央囉。」主張溫和路線學者的陳祖為認為,若果北京無意溝通,繼續收緊香港自由,作為溫和者無可選擇下,唯有抗爭一途。

與陳祖為一樣已退出民主思路的葉健民,想法大同小異,「當然你話廿三條來的時候,就要不擇手段,這是最差的境況,香港社會會反撲。」

「那時就不是溫不溫和的問題,對好多人來說,是生死存亡的問題,一定要站出來,無論幾溫和的人。」

「到時石永泰都要站出來。」葉健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