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道 ‧ 3】為何曾俊華做到 民主思路做不到
曾俊華、湯家驊,圖片來源:民主思路 facebook
民主思路成立宣言如此說:
「我們決心爭取社會最廣泛的支持,盡最大努力重建各方互信,堅守原則。」
民主思路組織使命之一,是要凝聚社會上大多數民主派支持者。
不過,莫講話爭取社會上最廣泛的支持、凝聚民主派支持者,民主思路至今連自己人都團結不到。
民主思路Facebook上有一幅創會成員合照,相中人大部分已退出。如陳祖為(前民主思路聯席召集人)、葉健民(聯席召集人)、張楚勇(前秘書長)、劉培榮(前聯席召集人)、袁彌昌(前總幹事)、司馬文,全都是前成員。
成立兩年,創會成員,如今已各行各路。
2015年,民主思路成立,創會成員至今已悉數離去。(民主思路 facebook)
成立於2015年中,民主思路雖以智庫定位,從未有掩飾參選意圖。成立數月後,民主思路便委托港大民研進行民調。民調發現,自稱「傾向中間派」的市民高達四成,相比起來,傾向民主派只有不足三成,傾向建制派只有一成。
湯家驊當時認為,數據體現民主思路視野和方向正確,獲廣大市民認同。他更特別點出,數字打破了泛民建制六四黃金比,「有可能很多香港人認為,自己是中間派,但選舉時無中間派,只能投民主派或建制派。」
2016年立法會選舉,民主思路派出新人黃梓謙、麥嘉晉出選。陳祖為當時對決定有點意外,「我無諗過咁快,無諗過就係去年的立法會選舉。」
幻想中的「中間票倉」,終於沒有出現。
知名度較低的黃梓謙、麥嘉晉落敗,未必令人意外。大家視之為民主思路同路人的新思維狄志遠得票,亦遠遠未及當選門檻,還有本來民調中有力爭到席位的王維基、方國珊,同告落選。
中間派候選人全軍盡墨,真正投票予中間派的選民,只有4.8%(註1)。民主思路未見得獲大眾支持,就連湯家驊其後參選法律界選委,同樣落選。
反而,當時仍是財政司司長的曾俊華,短短數月間,卻崛起成政界明星。
同樣是「修補撕裂」,由曾俊華說出來,卻有不一樣效果。競選期間,他的民望扶搖直上,民調支持度長期超過四成,至選舉後期更加過半,成為眾望所歸的「薯片叔叔」。
為什麼曾俊華成功吸納大批支持,民主思路卻無法做到?
3 月 24 日,曾俊華在中環舉行造勢大會,數千人響應。
湯家驊眼中的曾俊華
特首選舉之後,我們帶着這個疑問,來到湯家驊的律師樓辦公室。
聽見曾俊華的名字,湯家驊的批評滔滔不盡。
他眼中的曾俊華,幾乎一無是處:無理念、無路線、無目標。「我們民主思路出了一本書,對我們的政治理念,怎樣看民主,怎樣解決社會問題,有很詳細的論述。但我從未見過曾俊華有。不要說論述,他連公開演講其實都無。」
「我從來無聽過他講如何爭取民主,從來無聽過他想怎樣處理中港關係。他連自己和中央的關係都搞唔掂。鼓動香港人、逼中央就範,係咪就係解決中港關係的方法?」
曾俊華不是提出「修補撕裂」的理念嗎?
「要怎樣修補(撕裂)才是重點。曾俊華沒提出怎樣修補,他似乎話,我企在這裡就可以修補到,如果咁簡單,香港過去咁多年不用咁痛苦啦。」
湯家驊怪罪曾俊華本人正是撕裂元兇。「他的支持者在網上用極度卑劣的手法攻撃對方,其實不單無彌補社會撕裂,還加深了撕裂……攻撃對方的明顯是民主派,被攻撃的明顯是建制派,你繼續用粗言穢語去攻撃對方,怎樣修補兩派之間的撕裂呢,他不單修補不了,選完之後撕裂還加深了。」
如果要他說曾俊華唯一優勝之處,是選舉策略。
這一點,湯家驊不得不服,也認為值得學習。這次選舉印證了香港有很多中間派支持者,只渴望有一位領袖帶領,「我提出的異議,不是他的效果,而是他的理念。」
湯家驊又覺得,某程度上,曾俊華現象只是形勢使然。
「其實今次特首選舉很吊詭。」
湯所指的「吊詭」,是指今次特首選舉沒有民主派代表出選,「即是說兩個建制派的人之中(編按:候選人還有胡國興),(選擇)一個較合香港人的口味……這個模式是否可以轉化到一般(議會)選舉的模式呢,我不肯定。」
湯認為,中央早期表態支持林鄭,令民意倒向曾俊華一方,「假如今次中央不是咁明顯去撐林鄭,令香港人有種反感,令民主300+要制衡西環,撐一個中央唔撐的人……如果沒這件事,有否曾俊華效應?」
「我很懷疑。」湯家驊嘆道。
持近似觀點的,還有身兼港區人大、特首選舉當然選委的田北辰。田北辰認為,曾俊華辦事能力確實「無林鄭咁高」,但優勝之處是親和力。從沒有披露投票取向的田北辰認同,公眾對中央欽點林鄭的反感,變相幫了曾俊華一把。
「很多人根本對曾俊華認識不深,不記得他做過什麼大事。」
從民主思路出走、曾為曾俊華助選的袁彌昌,卻持反對意見。他認為「曾俊華現象」,不可能如此簡單總結。
湯家驊
袁彌昌:「曾俊華現象」背後的民粹
3月24日,中環愛丁堡廣場,成千上萬、沒有選票的香港人,圍繞一架雙層巴士,為主角曾俊華歡呼吶喊。台下,有民眾舉起「我要曾俊華」的黃色標語、有手持一塊薯片讓記者拍照的民主黨涂謹申、還有「民主300+」一批早已表態撐曾的選委。
一名建制派背景特首候選人,獲得一群包括民主派在內的群眾自發支持,這是前所未見的歷史場面。
民主黨副主席羅建熙當日也在好奇心驅使下到場。他記得當日在場的,還有一班不常見的民眾,「好多人都好生面口。」
他認為,那些人不像是民主派遊行示威的常客,「我相信他(曾俊華)真是鼓動到一部分的香港人出來。」
選舉前在港大進行的民調,似乎引證這一點。曾俊華在自稱傾向民主派中,得到了75%的支持,自稱中間派的受訪者當中,也有50%撐曾,近16%的建制派支持曾。曾俊華支持者橫跨相當廣大的政治光譜,囊括了大量黃絲、湯家驊很想勘掘的中間市場,還有部分藍絲。
作為學者的袁彌昌,原為民主思路總幹事,2017年初應邀加入曾俊華競選辦。他一直很在意曾俊華的支持者和民意基礎的構成。
在特首選舉後期,曾俊華支持度甚至令部分堅持投白票的民主派選委,被邊緣化、狠批,袁彌昌亦始料不及,「我們無很刻意這樣做…無特登去整佢地。」
選舉後,他在報章專欄這樣形容這班「薯粉」,「(他們)屬中間卻又不是建制與泛民之間的中間路線,是保守卻又不是親北京親建制的保守主義,以中產為主卻又有跨階層基礎。基本上已超越了所有香港現有政治框架的解釋範圍。」
原屬民主思路的袁彌昌,特首選舉期間,轉而為曾俊華助選。(曾俊華競選片段截圖)
袁反覆思考,認為曾俊華現象可用「民粹」來解釋。
袁彌昌認為,此種民粹有別極左或極右的極端的民粹,而是體面的民粹(decent populism)。相對溫和中間,體面的民粹同樣具民粹主義一些元素,如本土文化主義(曾俊華強調本土性、捍衛香港核心價值)、威權主義(曾俊華支持者的基本盤,傾向是溫和派及保守派)、對精英的不信任(在香港則是對特首選舉制度的不滿)。
這種「體面的民粹」的政治意識,一向存在於香港人,包括中間派當中,只是欠缺一個契機,把群眾連結。
契機是曾俊華。
「林鄭出來、梁振英出來,根本贏唔到大家的信任。」研究道家政治的袁彌昌,特別欣賞曾俊華放權予下屬的個性,帶點道家思想作風,不會事事多管,「佢根本就是理想的君王。」
無論是經袁彌昌撰寫的文章,或是曾俊華競選辦,都執意強調他廣納意見的個性,灌輸港人「人格是重要過政策或者能力」的訊息,將「人格政治撈埋一齊」。這從特首選舉文宣可見一斑:林鄭方面強調政綱,競選橫額盡是民生措施,「減中小企業稅務負擔」,「增建市政街市」;曾俊華的橫額口號則是「相信一個人,不如相信每一個人」。
袁彌昌以往認為,中間路線講求「理性」:理性找出路、理性處理中港關係,建立中間共識政治,但為曾俊華競選的過程,他看到的是以情感觸動民眾,才是爭取他們支持最好的一張牌。
他甚至認為,曾俊華現象是一個轉捩點,香港政治的模式慢慢向社會或文化身份的方面推過去,改變香港以爭取民主作主軸的運動。
「由八九民運到(2015年)政改,(香港民間)都是 battle for democracy,但後來當然佔中大家都失望,慢慢今次(曾俊華現象)出來,已經由 battle for democracy 變作 battle for Hong Kong。」
對他來說,曾俊華現象說明,政治人物掌握了社會文化身份為主的政治脈絡,牽動了情感,便可獲得香港人的信任,其他議題例如政改,自然也有斟酌餘地,「這種感覺可以凌駕很多的事,而家我哋真係要保住核心價值,保住香港,保住一國兩制,甚至為了這件事,政改都是次要。」
「並非說政改不重要…」袁彌昌補充,「而是把香港抬返去高啲的位置。」
若操作得宜,港人甚至願意暫時放下對 23 條立法的恐懼 ,「只要你的形象好好,好掂,甚至(曾俊華)講 23 條激過林鄭都得,人們都不會理會你。」
曾俊華落選之後,袁彌昌沒有落寞,反而最關心這股力量將到哪裡去,「我睇到今後,是一個新型的民粹政治,是一個社會文化身份為主的政治,方向已經好清楚。」
中間群眾的機遇,正有待發掘。
曾俊華競選團體在敗選後留影,右一為袁彌昌,右四為財政司司長前政治助理羅永聰(袁彌昌 facebook 圖片)
對於民主思路,袁彌昌還是覺得頗為可惜。
袁彌昌曾經對民主思路滿有期盼,剛出任組織總幹事時曾經呼籲,要重建並壯大香港的中間力量,將社會的主流民意納入其中,以此作為超越目前二元對立、凝聚新共識的基礎。
「我們民主思路本身是最有條件,可以做到第三條路。」
這位前任總幹事眼中,中間路線要壯大,一定要藍海策略,找出中間選民,可惜湯家驊並無實行這條路線,他直指湯本人要問責,尤其他在特首選舉中表態支持林鄭月娥,「咁容易可以歸咗去(指撐林鄭),這是什麼中間路線?」
「而家由於你要歸邊,你將成個中間路線押上你那面,消耗咗或者畀上面(中央)消耗咗。」
「(湯)十幾年的功力…就算要歸邊林鄭,都應該體面一些,或者好睇一些。唔使咁核突撲埋去,我係好失望。」
對於袁彌昌的指控,湯家驊甚為氣憤,「盲撐的意思是明明你跟她政治理念不同,都撐她,這才是盲撐。」
「在特首選舉裡,三個人,沒有最好只有比較好,咁咪將三個人代表的政治理念攤出來囉…」
湯反指,袁彌昌等批評者沒看清楚林鄭月娥的政綱,裡頭有重組中央政策組、建立一個包容廣泛代表性的政府等提議,難道不是貼近民主派所想嗎?又例如設立兒童委員會這一項,正是部分民主派過去爭取的,「過去十幾年在議會提出過,梁振英唔聽,曾蔭權唔聽,現在有人聽喎。咁相對來說是否應該撐這個人呢?」
「你看看林鄭月娥的政綱,在社會福利,管治、政府架構,她所講的,是否比較接近民主派的立場?」
「你問我,我覺得民主派才是盲撐曾俊華。因為無論從理財、政治、經濟理念,他們都是南轅北轍。過去十一年,民主派每年財政預算案都強烈批評曾俊華那套管治、理財的理念,到最後那年(民主黨)才投贊成票,但你支持他做特首?」湯家驊連番反問。
「所以當他(袁彌昌)話,我或民主思路盲撐林鄭月娥,我是好傷心的。」
行政會議成員 湯家驊
民主思路還爭取最廣泛支持嗎?
縱然湯家驊覺得自己走的道路是何其正確,但現實是,離開民主思路者愈來愈多。
從陳祖為這位「前局內人」看來,原因有二,一部分人與他自己一樣,對湯家驊這位船長拿捏的路線、「惹火」言論有所不滿,其二是加入民主思路光譜者光譜闊、目的有所不同,當遇上關鍵政治議題,難免會有分歧,而且部分人懷着政治野心加入,遇上(或者未能遇到)合適的機會,自然跳船。
民主思路未能透過議會選舉,爭取到自認中間派的廣泛民眾支持,陳祖為甚為理解:民主思路兩名參選人,本來就知名度有限,欠缺地區工作,最終得票逾萬的,已不算失禮。其次是政治環境限制,面對中央高度壓制,選民即使未必認同民主派的手段,也希望堅守立場的民主派,守住底線。
「梗係要搵強硬啲嘅入去頂頂先啦。如果個情況唔係咁,我覺得溫和路線的空間會大啲。」陳祖為感嘆。
正如陳祖為在上一篇訪問中談到,若果不談湯家驊因素,撇開社交媒體操作的上失敗,論民主思路其他主張,如與中央溝通等事務上,不是沒有成果的。
然而,陳祖為當初參與民主思路,早向湯家驊提出,若不參與選舉,影響始終有限,「唔參與,你的影響力會愈來愈細,純粹一個論政組織。」
陳祖為
當各路政團着眼於爭取「曾俊華現象」背後的支持基礎,湯家驊興趣反而不大,「你用形象和選舉宣傳去爭取人家支持,跟我們在選舉後坐下跟你講理念,是兩回事。」
湯家驊認為,民主思路要真正改變香港的政治文化,不能單靠選舉,需要從理念着手, 「你一定要有套理念才可以長久地令人家走向這條路,如果你爭取的只是選舉的效果,選完之後就沒了。」
「我們角度是影響整個政治文化,所以我們不會因為選舉失利,就覺得工作失敗,這樣我們什麼都不需要做。」
民主思路的理念,又應當如何實踐?
湯家驊覺得,首先不應對中央持對抗心態,「香港是一個無民主的地方,但在一國兩制下仍可以是世界最自由的地方。我們爭取民主是應該的,但要平衡代價,如果代價是將自由輸埋,我不認為是值得。」
他重申,從政者應以執政作目標,「我這套政治理念從來都無改過,由出來從政第一天,好簡單,我已講緊我們要以執政為目標。」
「我們要明白,民主是一個過程、工具,不是目標…民主的目標是改善施政,這是所有從政者的最終目標。有民主可以改善施政,無民主也可以,中國都有漢武帝。民主為何比較好?因為多些機會令施政得以改善。」
「議會是必須考慮的路線,但其他路線如果能改善施政,都應該考慮。因為爭取民主只是過程、工具,改善施政才是最終目標,如果未有民主前有機會改善施政會不會去做呢,我覺得應該做。」
湯家驊提出的改善施政方法,包括「培訓人才」及「走入政府」兩途。
「培訓人才不只是培訓民主派的人才,因為培訓建制派人才最終都可以改善施政,他們執政的機會仲大啲。」
「一個從政者永遠做反對派,是將自己目標放得太低。你永遠做破壞性反對派,對於最終目標是沒有幫助。所以如果有機會影響施政,我們會考慮。」
因此,在林鄭組班過程中,民主黨要求黨員若加入政府便需要退黨,湯家驊批評這種「敵對」心態相當不可取,「我畀機會你做官也不做,這是否算和解?其實退了黨才可以入政府做,背後的潛台詞是什麼?就是我繼續要和你劃清界線。」
湯家驊的訪問是在特首選舉後約一個月進行,當時我們請他評價民主思路的成績。
湯認為,成績是大致在「預期之內」,「影響政府施政的程度,是高於我們預期。但對於民主派不願接受的程度,是感到失望…建制那邊、中央、特區政府那邊,願意接受我們建議、理論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我上北京不是讚釋法喎,是鬧釋法喎。」
訪問後不久,湯家驊加入新一屆政府的行政會議,實踐其左右施政的理念。
湯家驊加入行政會議,成為行會非官守成員。(資料圖片)
爭取社會最廣泛的支持,或者更準確說透過選舉爭取廣泛支持,顯然不再是民主思路當下要務。
不過,「曾俊華現象」留下的機遇,還有很多人等着開拓。
袁彌昌在特首選舉後,收到葉劉淑儀的一封電郵,相約會面,邀請他為新民黨效力。至於退出新民黨的田北辰,與現任區議員組成「實政圓桌」,默默建立其紮根社區、做實事的形象。
下一篇,我們將焦點向建制一翼轉移,探討他們將會打算如何開發「中間」這個機遇。
註1:計及民主思路、專業動力、新思維及其他獨立身份候選人在五區地區直選的得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