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min read

【中間道.1】前言:各股政治勢力 游弋於灰色地帶

A Decorative Image

湯家驊一直有「香港中間路線推手」的稱號。他說,2006 年與梁家傑、吳靄儀、余若薇一同創立公民黨時,已希望能爭取中間派支持。

「現在(公民黨)當然做不了啦。」

2015 年他退出公民黨,另創民主思路,明言要走出建制與泛民以外的第三條路。這條路,外間稱之為「中間路線」。

湯家驊原來不同意這稱號:「我從無講過我們是中間路線。『中間』這兩個字容易令人誤會是兩極加埋除二,這是完全錯誤的。正如我們個名,我們要爭取民主的。這樣已不是中間。」他堅持,自己和民主思路走的是溫和民主路線。

A Decorative Image

行政會議成員 湯家驊

2017 年 7 月 1 日,林鄭月娥成為香港新一任特首,湯家驊備受重視,獲委任為行政會議成員,正式成為建制一部分。

這一刻,究竟他屬於建制派、民主派,還是中間派?很多人都有疑問。

*   *   *

何謂中間?

以前這不成問題。在湯家驊等人為此路線搖旗吶喊之先,中間派一直為大眾所忽略。原因也簡單:近年來,香港政治一直呈二元對立格局,一端是親政府、親北京的建制陣營,另一端是反對政府、抵抗中央的非建制派。

然而即使在同一陣營內,不同派別政治勢力對待政府、北京的態度,不時存在矛盾。以非建制陣營為例,立法會最後一次財委會會議上,民主黨黃碧雲提出將表決響鐘時間由五分鐘減至一分鐘,確保 36 億教育撥款及其他民生事項得以通過,舉動便引來同路人不滿。自從林鄭月娥新班子上場,在「全面抵抗」與「又傾又砌」之間,非建制派不同勢力取態分歧。

A Decorative Image

2017立法會最後一次財委會前,非建制派開會商議應對方法。

建制陣營之內,立場也不見得永遠一致。過去幾年,不時有建制派以「壞孩子」之姿現身,如擅長「抽水」的田北俊、說話往往有弦外之音的曾鈺成、曾指特首選舉出現「有形之手」的田北辰,似乎與傳統唯命是從的建制派劃清界線。

如此看來,「建制 vs 非建制」的理解 — 一端完全奉迎北京、港府,另一端堅持全面抵抗北京干預、香港赤化 — 未必能反映全貌。兩者中間,有一片灰色地帶。

溫和泛民、開明建制、中間政團,盡在其中。

*   *   *

曾經,提起「中間路線」,大部分人只想起兩個政團 — 民主思路、新思維,以及相關一堆人名:湯家驊、狄志遠、黃成智。隨著 2016 年民主思路與新思維各自派人出戰立法會選舉低票落敗,「中間派」的聲望亦跌至谷底。

2017 上半年,「曾俊華現象」的出現,偏偏顛覆、拉闊了許多人對「中間」的想像。其幕後軍師羅永聰選後在一場分享會上更直言,曾俊華成功吸引大批市民支持,顯示中間路線在香港有很大的空間和市場:「你睇民主黨在立法會選舉五區贏得幾輕鬆,hea 住贏,但湯家驊做唔到,因為唔夠中間囉。」

被忽略的中間板塊,再次備受關注。

過去幾個月,隨著特首選舉落下帷幕,特首由梁振英換成林鄭月娥,政府吹起「和風」,不少政團落力打出「中間」、「溫和」、「和解」、「務實」等旗號,在灰色地帶內徘徊、游弋、開墾。

A Decorative Image

田北辰

這邊廂,田北辰退出新民黨,聲言要站於泛民與建制的「鹹淡水交界」,當一個獨立中間派;袁彌昌加入新民黨,稱要引入曾俊華競選辦的成功經驗,助新民黨走中間路線;民主思路召集人湯家驊加入行政會議,稱希望更有效影響施政,助政府與民主派搞好關係。

另一邊廂,民主黨主席胡志偉及公民黨黨魁楊岳橋向傳媒提出特赦建議,以達至「大和解」,其後收回言論,檢討道歉;林鄭上任後首次到立法會出席答問會,進入會議廳時,民主黨、公民黨多名議員站立歡迎進場,楊岳橋稱,特首正常,議員便正常。

是形勢使然也好,是市場策略也好,「中間溫和」似乎已成為一種不容忽視的趨勢;愈來愈多政治人,或明或暗,都走在這條中間路上。

*   *   *

正因如此,《立場新聞》推出新專題「中間道」,訪問公民黨楊岳橋、民主黨羅健熙、實政圓桌田北辰、新民黨袁彌昌、民主思路湯家驊、新思維鄭承隆,以及城大教授葉健民,探討這股香港政治趨勢。

對於「中間」,各有詮釋,言人人殊。他們大部分強調理性、務實,支持與中央政府溝通,但有人堅持自己所行的才是真正的「中間路線」,並批評其他人「偽中間」乃「一場騙局」;同時又有人否認自己走「中間路線」,稱應該用「溫和」、「務實」或「第三條路」等取而代之。

但即使如湯家驊對「中間」一詞甚有保留,他亦承認民主思路提倡的「第三條路」要成功,爭取的對象正是「中間選民」;來自「溫和泛民」的羅健熙、自稱「開明建制」的田北辰,亦同樣視位於政治光譜中間的淺黃、淺藍市民,為潛在支持者。

因此本專題最終決定以「中間」命名,所指的不是「建制」與「非建制」之間的絕對中間點,或是民主思路、新思維等狹義「中間派」,而是政治光譜中,主張在「全面抵抗」與「全面奉迎」北京之間出力的板塊。

這股「中間」力量將如何左右香港政局?下一篇文章,我們先回到故事的起點:曾俊華現象。經此一役,一眾「中間人」有何啟示?又學了什麼?

A Decorative Image

3月24日晚上,曾俊華出席愛丁堡廣場造勢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