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min read

一個排行 三點啟示 港式流行新版圖

A Decorative Image

前幾天,音樂串流平台 KKBOX 公布了2015年度點播排行榜。讀畢,若有所思。

我素來喜歡流行音樂。以往,每逢年初看見「頒獎禮」、「排行榜」一類字眼,我跟很多人一樣,自動自覺,心跳加速,瞳孔放大,額角冒汗。原因很簡單:這些不單是「樂壇成績表」,更是「流行寒暑表」 — 誰在大熱?誰坐冷板?盤點獎項,掃讀排名,一目了然。

到近年,大家的感覺卻逐漸散失。一方面這源於成績表內容年年如是,缺乏驚喜,但更重要的原因,卻來自傳統媒介的局限。現在大家都知道了,每間媒體就算怎樣標榜中立,背後總有考慮。所以,面對這盤表面公開公正,實質暗流複雜的遊戲,樂迷們學懂站後一步:偶爾留意結果,但更多時候,視「認真你就輸了」為遊戲第一宗旨。

然後,愈來愈多人將視線轉移到網上的媒體。例如有班樂評人每年舉辦「香港樂評選」,在主流外另闢蹊徑,肯定具時代意義的音樂人。看似是小圈子選舉?網絡世界也有其他更客觀的數據指標,譬如說,現在大家喜歡用音樂串流聽歌,這些網站的歌曲播放排名榜,多少能夠反映樂迷的口味、習慣,以至取態。

由傳統媒介的年度成績表,到如今新興網絡的音樂評選、流行排行遍地開花,世界顯然變了 — 這是網絡、分眾、平民主導的世界。

當然,網絡世界的音樂排行或未能完全反映「大眾」、「集體」的口味 — 在新媒體年代,所謂的大眾,甚至已如細胞分裂,化成一個個版塊。然而,細看KKBOX的2015年度點播排行榜名單,還覺有三點啟示,值得一書。

一、「香港」仍然流行。這幾年,一直有人肉緊香港流行文化,高聲疾呼,警告眾生:本地樂壇瀕死了,新一代樂迷寧願聽台灣歌手唱國語歌,欣賞歌精舞勁的K-POP,也不再聽本地歌手唱廣東歌了。但排行榜的結果卻告訴我們,這(暫時)不是事實。單曲排行榜十大之中,只有兩首來自台灣(田馥甄的《小幸運》和林俊傑的《可惜沒如果》)、一首英語(Wiz Khalifa feat. Charlie Puth 《See You Again》),其餘七首盡是香港歌手的作品。

A Decorative Image

田馥甄《小幸運》MV截圖

這或許尚未反映事實的全部 — 畢竟樂迷可能在別的地方聽歐美日韓流行曲 — 但這一刻我們至少對香港歌手、廣東歌,有太大的質疑。又甚至如早前樂壇頒獎禮上歌手們所言,繼續欣賞、支持(最好以金錢)香港歌手唱廣東歌,都是當下大家可做的事。

我們毋須過分灰心。

二、滄海遺珠仍有位置。眾所周知,傳統媒體平台面積雖然龐大(名副其實是「大台」),但所容納的人物,卻來來去去都是「大歌手」、「大明星」,不然就是親手欽點的「自己人」。其餘的呢?或有一身好武功,卻卡在主流世界的邊緣,在大台少見影蹤。

網絡世界的存在則提醒我們,在大台被逼失蹤的歌手,並不代表沒人喜歡。在專輯排行榜十大之中,既有陳奕迅、楊千嬅、許廷鏗、張敬軒等「大台寵兒」,亦有方皓玟、陳柏宇等難以在主流媒介佔據重要席位的「滄海遺珠」。KKBOX 2015年度本地專輯排行榜中,方皓玟的《404 Not Found》、陳柏宇《Escape》分列第七、八位;更不用說今年在主流頒獎禮完全無影的王灝兒(JW),亦憑近月後生仔人人識唱的《矛盾一生》,打入單曲排行榜二十大。這些,你在大台會看到嗎?

三、舊媒體仍有角色。乍看來,排行榜反映的是網絡世界的(再一次)勝利:網上爆紅的《羅生門》高踞榜首、網民最愛的「坤歌」《原來她不夠愛我》排行第三;YouTube 點撃率向來高企的周柏豪甚至有兩首歌入選十大。網絡的力量,由此可知。

但舊明星、舊世界尚未敗退。陳奕迅(《無條件》)、楊千嬅(《最好的債》)依然屹立不倒;在本地單曲排行榜中排行第八的,更是吳若希的《眼淚的秘密》 — 這是去年無綫播放的大陸劇集《武則天》的插曲。這代表什麼?大家以為傳統媒介已沒落,大台劇集乏人看,但事實擺在眼前(《眼》在 YouTube 年度排行同入十大):很多香港人,包括年輕人,依然對大台作品相當受落,每晚看劇被歌聲洗腦不夠喉,平日出街仍然繼續狂 loop 插曲,聽得興奮。

A Decorative Image

陳奕迅《無條件》MV截圖

這恰好是當下香港流行文化版圖的反映:本土流行與外國勢力互相輝映;大群眾和小圈子同時存在;新媒體與舊世界仍然糾纏。

這是一個眾聲喧嘩,多元開放的流行時代,寄望新媒體能令更多值得被留意的音樂及有心人,映入你我眼簾,傳入樂迷耳中。

附加資料: KKBOX 2015年度綜合榜:https://chart.kkbox.com/2015/
KKBOX 2015年度本地榜:https://www.kkbox.com/hk/tc/column/features-41-1639-1.html

(本文為贊助內容)